黄昏时分,一盏盏油灯在乡间次第亮起。这不是普通的农家,而是遍布各地的\"夜学堂\"。白天劳作的农人、工匠、商贾,趁着夜色前来求学。
叶知秧站在一所夜学堂外,听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明德堂推行全民教育的成果——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照亮每个人的明灯。
\"先生。\"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李宝春,当年的优秀学生,如今负责推广乡村教育。\"您来得正好,今天有个特别的课。\"
走进教室,叶知秧看到一个让人感动的场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正在教授改良农技,而台下的听众既有年轻力壮的庄稼人,也有蓄着胡须的商贾。
\"这是我们的'民智课'。\"李宝春解释,\"让有经验的人来分享智慧。今天老汉讲的是他摸索出的水稻种植方法,比官方推广的还要适合本地情况。\"
叶知秧点头赞许。这正是她一直强调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智慧的互相启发。
课后,老农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个种地的,能在这里讲课,真是...\"
\"您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问。\"叶知秧说,\"这些年,您改良的种植方法帮多少人增产了?这不正是实学致用吗?\"
正说着,又一堂特别的课开始了。这次是个年轻的商人在教授算学,但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实例。
\"比如说开铺子,\"他拿出算盘,\"进货要算成本,卖货要算利润,还要预留流动资金。这些都是要精打细算的。\"
台下的听众听得入神。一个小贩感慨:\"早知道这些道理,我也不会赔那么多钱了。\"
这时,林月笙也来了。他微服私访各地,就是要了解全民教育的实际效果。
\"陛下,\"一个识得他的老者上前,\"自从办了夜学,我们村子真的不一样了。不只是认字算数,连思路都开阔了。\"
确实,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李宝春取出一份统计:
- 农民学了农技,产量提高了;
- 工匠学了新法,手艺精进了;
- 商贾懂了算学,生意兴旺了;
- 妇人识了字,能教育子女了。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变化正在代代相传。一位母亲含泪说:\"我虽然认的字不多,但也要送孩子来读书。不能让他们像我们这一辈一样目不识丁。\"
但挑战依然存在。有地方官员反映,一些势力在暗中阻挠,说什么\"民智一开,难以管束\"。
\"这正说明全民教育的重要性。\"叶知秧说,\"越是有人想蒙蔽百姓,我们越要让知识之光普照四方。\"
为了打消顾虑,明德堂专门编写了《民智纪实》,记录各地全民教育的成功案例:
- 有的村子因为农民识字,成功引进了新品种;
- 有的镇子因为工匠学艺,发展出了特色手工业;
- 有的集市因为商贾明理,建立了诚信经营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