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被朝廷抛弃的老实人
张元是幸运的,他生在了一个太平盛世。
当时的皇帝叫赵祯,死了以后官方的谥号是“仁宗”,算下来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
从谥号来看就知道赵祯是个好皇帝,宽厚仁道。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领导是好领导,处处替下属考虑(《宋史》:“天性仁,孝宽裕”)。
有一次,赵祯加班晚了,突然肚子饿,很想吃夜宵,特别想吃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红烧羊肉。
如果半夜来碗红烧羊肉面,那滋味肯定十分满足。
但领导的欲望满足了,下面的人估计要哭了。
因为北宋皇宫后勤行政部门围绕领导要吃红烧羊肉这一主观目标,必然动用大量的行政资源来高效完成。
而且以前领导半夜没有过这样的要求,所以御膳房是没有准备的。后勤行政部门首要目标是寻找标的,而且会不惜一切代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标的交易。
汴梁老百姓半夜估计要被折腾得够呛。
找到羊后,为了让领导在最快的时间内吃上,又会动用大量的人员完成宰杀、清理、烹饪等一系列程序。
这样一折腾,大半夜手下至少几十个人不要睡了。
更可怕的是,后勤行政部门的头头们秉持着服务好皇帝是工作第一要义的宗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为了避免此类临时突发事件的发生,肯定会要求御膳房每晚准备红烧羊肉。
这是多大的浪费啊!
赵祯也想到了这一点。
他思虑前后,咽了咽口水,嘱咐身边的小太监不要声张,饿着肚子睡觉去了(《宋史》: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上至皇帝下至县令,领导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为人所关注。
奥秘在于其掌握着的权力,可以左右下属们的命运和利益。
因此,为了拍好马屁,下属们势必想尽办法满足领导个人的欲望。
好的领导深知其中利害,往往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如李世民打仗的时候受过伤患了“气疾”,平时居住的宫殿潮湿阴冷,对身体非常不好。因此下属建议另外造一个好一点的宫殿居住。
李世民权衡再三没有同意。不是造不起,而是怕自己这次欲望满足了,下次下属会想办法满足更大的欲望。
何况领导搬进了新宫殿,也不好批评下属造新房子吧?
领导威信缺失,监管必然失位。
下面肯定会上行下效,纷纷造房子讲排场互攀比,社会风气逐渐变坏。
纵观历史,好的领导都非常注意抑制个人欲望,如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等等,他们的下属如岑文本、魏征、温彦博等也是活着的时候兢兢业业工作,死的时候家贫如洗。坏的领导如隋炀帝杨广等都是拼命满足自己的欲望,造宫殿讲排场,喜游猎好美色,他们的下属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来观察,没人将做好工作放在首位,没人在意百姓的死活,只想着伺候好领导获取个人利益,劣币驱逐良币,生态快速崩塌。本书后半部分的主人公宋徽宗赵佶也是如此,喜欢珍奇花石鸟兽,谁能满足他的欲望就升谁的官,结果在他一朝奸臣频出,生态一塌糊涂。金军一路打过来势如破竹,最终国破身亡,可叹。当然,推而广之,不单单是皇帝,一个省、一个县、一个部门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大小和影响有点差异性罢了。
书归正传,赵祯一生没什么特殊技能,不像李煜善于写词,赵佶善于写字画画、朱由校喜欢做木匠,跟这些前辈后辈相比,赵祯实在太普通。
但他脑子拎得清的,意见听得进的。
有一次,下属包拯听说赵祯宠妃张贵妃想升伯父张尧佐的官,拉了一帮谏官,找个机会堵住了赵祯。
一群人围着领导,跟领导争得面红耳赤。
赵祯不但要忍受包老头子的浓郁嘴臭,还得忍受包老头子无法控制的口水攻击。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赵祯居然没有生气,只是轻轻地擦擦脸上的口水,安抚说:“放心放心,会考虑会考虑。”
之后,居然还真采纳了包拯等人的建议。
张尧佐的官没升成((宋)朱弁《曲洧旧闻》:“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
赵祯知道包拯一心为公没有私心,因此虽然内心十分反感这老头,但在明面上还是秉公办事的。
克己为公是赵祯做领导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史书上对其评价较高的原因所在。
但张元又是何其不幸。
宋朝从赵匡胤建国开始已经七十余年,皇帝从赵匡胤时期的奋发图强意图一统天下到赵祯时期的退让守成花钱保平安。
赵祯的“仁”是守成,就是在我任内不要出事情。他跟李世民的“治”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