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壁多次后,按照一般人的惯例,应该是要吸取教训了。
要低调低调啊。
但没多久,老范又跳出来了。矛头直指吕夷简,指责吕夷简利用职务之便,拉帮结派搞小团体。
老范的这一波操作,将举荐他的晏殊吓得够呛。因为在当时的政治制度下,被举荐人出了事情,举荐人也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
晏殊赶紧私下劝老范低调些,不要跟领导对着干(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公曰:‘勿为强辞,莫不敢犯大人之威’”)。
晏殊对老范应该有着再造之恩。当老范还是个默默无闻小吏时,晏殊将其调到应天学府任职,后又积极向赵桢推荐,老范才开始逐渐进入领导的视野。
试想,当时天底下有多少有才华有报负的知识分子因为得不到展现才华的舞台而被埋没。
晏殊提拔了你,举荐了你,要知道感恩啊。
退一步讲,也不能给提拔你的老领导制造麻烦吧?
但老范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在于他是范仲淹,不是常人。
他感恩的是国家,是朝廷,是百姓,不是个人。(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其天不赋智.昧于几微,而但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
回去后老范给晏殊写了一封信,名字叫《上资政晏侍郎书》,全文共3112字,先是对晏殊的帮助和提携表示衷心感谢,接着笔锋一转,说出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我一年的俸禄是30万,这是一千亩土地才能换来的收益,在现在的社会上收入还是蛮高的。如果我拿了这么高的俸禄还浑浑噩噩混日子,那恐怕鬼神也看不下去,也会祸及子孙(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官小禄微,然岁受俸禄仅三十万,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十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則千亩之获,可给三十万,以丰歉相半,则某岁食二千亩之入矣。其二千亩中,播之耨之,获之劍之,其用天之时、地之利、民之力多矣。儻某无功而食,则为天之螟,为民之螣,使鬼神有知,则为身之殃,为子孙之患”)。
我这个人是很迂腐的,不会为了升迁富贵而屈膝巴结,也不会因为落魄贫困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迂拙之效,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
现在虽然是太平盛世,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老百姓还不富裕,官员的政治素养还不高,好的社会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军队实战能力薄弱,边疆时有事端发生,赏罚还不公平,等等(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谓今天下民庶而未富,士薄而末教,礼有所未格,乐有所未谐,多士之源有所末澄,百司之纲有所未振,兵轻而有所末练,边虚而有所未计,赏罚或有所未一,恩信或有所未充”)。
目前官场上有两派人:一派人坚持问题导向,危言危行,不粉饰太平;另一派人话好听人好亲近,但只注重个人利益。前一种人表面上很难相处,但对国家有益;后一种人表面上很好相处,但对国家危害甚大(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夫天下之士有二党焉:其一曰,我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为?其一曰:我逊言易入,逊行易合,人生安乐,何用忧为?……使搢绅之人皆危言危行,则致君于无过,致民于无怨,政教不坠,祸患不起,太平之下,浩然无忧,此远害全身之大也。使缙绅之人皆逊其言行,则致君于过,致民于怨,改教日坠,祸患日起,大乱之下,汹然何逃”)。
晏殊无语了,既然之前做了选择,那么现在就一起来承受狂风暴雨吧。
老范接下来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大事。
画了一幅百官升迁图,进献给赵祯。
画中详细标注了哪些人傍上了吕夷简的大腿而嗖嗖嗖的提拔,哪些人因为不会拍马屁而原地踏步几十年。
朝廷炸开了锅(《宋书》:“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吕夷简反击了。
他知道赵桢最忌讳手下搞小团体,拉帮结派。
于是将攻击的重点放在了越权和朋党之上。
首先亲自下场,在赵桢面前攻击老范(《续资治通鉴》:“夷简大怒,以仲淹语辨于帝前,且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宰相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吕夷简的意见赵桢不可能不考虑。但要让赵桢下定决心处置老范,还需要有人来拱火。
在纪检委工作的韩缜马上跳了出来,检举揭发,要求严惩(《宋史》:“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
在吕夷简等人的压力之下,赵桢将老范贬去了饶州(现江西鄱阳)。
要不是李元昊犯境,三川口大败,估计老范还在外头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