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刚上台,就面临这样一个烂摊子,确实有点头疼。
没钱,啥事情都办不了呀。
因此,赵顼一有空就跟文彦博等重臣讲要搞改革,将理财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毕沅《续资治通鉴》:“帝谓文彦博等曰:‘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革’……三月,癸酉朔,帝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宜共留意节用。’又曰:‘汉文身衣弋绨,非徒然也,盖亦有为为之耳,数十年间,终有成效。以此言之,事不可不勉也’)。
文彦博,62岁了。在赵顼的爷爷仁宗赵祯时期的1048年就已经升任同平章事,正式拜相了。
同时也是赵顼的父亲英宗赵曙上位的关键性人物,赵曙活着的时候多次对文彦博讲,我上台多亏了你的扶助(《宋史》:“彦博既服阕,复以故官判河南,有诏入觐。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
面对赵顼心急火燎想搞改革,试图在短期内做出一番业绩迫切心理,文彦博等人表示理解,但做事情不能急,要慢慢来(毕沅《续资治通鉴》:“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解而更张之。’韩绛曰:‘为政立事,当有大小先后之序’帝曰:‘大抵威克厥爱,乃能有济’”)。
赵顼知道,这些老东西是不能指望了,必须找新人来才能实现自己改革的梦想。
找谁呢?这样的人必须要有从政的经验,还要懂理财,同时又要和自己一样有改革的雄心,天底下有合适的人吗?
有,王安石。
王安石,江西抚州人,1021年出生。父亲王益,先后在建安(现福建建瓯)、临江军(现江西樟树)、新淦(现江西新干)、庐陵(现江西吉安)、新繁(现四川新繁)、韶州(现广东韶关)任地方官。王安石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宦游,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多有了解。
王安石属于学霸型人物,21岁考中进士,全国第四名。本来是全国第一名,因其考卷中有“孺子其朋”这四个字,引起了宋仁宗赵祯的不满。将其排到了第四的位子,磨磨性子。
“孺子其朋”这四个字出自《尚书》,是周公写给周成王的,意思是劝诫周成王要与大臣搞好关系,把他们当成朋友来对待。
赵祯觉得王安石这个小年轻有点自大,考个试么,就好好写自己想怎么干,不需要你来对领导的事情指手画脚。
虽然没考上全国第一,但上岸了就行。王安石的第一份工作是淮南节度判官,给淮南路的领导做文书辅助工作,淮南路的领导就是韩琦,治所在扬州。
王安石和一般新入职的公职人员不同,在扬州期间,他推掉了一切私下应酬,在干好本职工作之外,埋头读书思考,并写成了《淮南杂说》一书。
但在扬州期间,领导(韩琦)对王安石的印象并不好。
虽然小王也算是官二代,但父亲始终只是个县级小官员,而且在1038年就去世了。
所以小王现在差不多和其他平民子弟在同一起跑线上。
韩琦看到小王上班来得晚,又经常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心里非常不爽,以为小王晚上经常在外面喝酒嬉闹,就点拨说道:“年轻人平时还是要多读点书,不要荒度时光”。小王没有作声,两人的嫌隙就此产生(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一日(韩琦)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魏公后知荆公之贤,欲收之门下,荆公终不屈,如召试馆职不就之类是也。故荆公《熙宁日录》短魏公为多,每曰:‘韩公但形相好尔’”)。
20多年后,赵顼问韩琦,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时,韩琦还是予以了否定地评价,小王同学始终不符合韩琦选人用人的标准,他不是韩琦菜系中的菜(《宋史》:“在相位时,王安石有盛名,或以为可用,琦独不然之。及守相,陛辞,神宗曰:‘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不管怎么样,历史镜像下年轻的小王同学还是在按照自己的目标努力着。
1045年,小王第一份工作的任期结束,这一年他24岁,第一个儿子王雱出生没多久。
小王面临职业的分水岭:等待分配新工作,抑或参加馆阁选拔(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公务员遴选)。
绝大部分职场新人都会选择馆阁选拔,因为宋朝非常重视国家藏书事业,赵祯特意监修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大国家藏书馆。
馆阁如此重要,馆阁里的工作人才也很受重视。宋代储备和选拔高级人才往往都在三馆,比如宋代提拔做宰相的人,都要先去三馆考察和锻炼一段时间,积累到一定的经验之后才可以入朝。
宰相级别的如韩琦、张士逊、司马光等就分别在三馆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