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能让赵顼想到小王的,有一个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的暗中帮忙,小王就算再有才华,也不可能进入最高决策者的视野。
毕竟小王的家族远在江西抚州地区,父亲只是个地方小官,在朝中是没有什么人脉和根基的。而且小王性格执拗,不通人情世故,被人称为“拗相公”。就算你再有才华,朝廷也不可能突然就重用你,毕竟朝廷选人用人是有程序和套路的。
而暗中帮助小王的这个人也是相当的不简单,家庭背景十分雄厚,父亲是从参知政事(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岗位上退下来的,家中7个兄弟,都在尚书省、刑部、太常寺等中央部门任职,朝中人脉广泛,根基雄厚。
基础这样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全力支持小王呢?
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友谊。
这个人叫韩绛,原参知政事韩亿第三子,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范质的女婿。
不知道大家对韩亿是否有印象?
1037年,身为右司谏的韩琦公开上奏折抨击当朝执政碌碌无为无所作为,这篇奏折的名字叫《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在朝廷引起轰动,赵祯直接罢免了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的职务,史称“片纸落去四宰执”(《宋史》:“(韩琦)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
虽然被一个小年轻弹劾罢了官,但韩亿为人十分大度,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在心,伺机打击报复韩琦。这种大的胸怀也影响到了他的子女(《宋史》:“亿性方重,治家严饬,虽燕居,未尝有惰容……韩亿不悦捃人小过,而君子知其后必大,皆盛德事也。亿有子位公府,而行各有适”)。
韩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1042年,庆历二年,韩绛高中进士,全国第三名,第四名是王安石。
这一年王安石21岁,韩绛30岁。韩绛与小王政见相同,在备考期间,常常在一起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试图将来为朝廷为百姓做出一番事业来。
韩绛有个弟弟叫韩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靠着父亲的荫泽,补为将作监主薄(《宋史》:以进士奏名礼部,方亿辅政,不肯试大廷,受荫入官)。
但韩维十分喜欢学习,特别喜欢经文和散文。经韩绛的引见,与小王也是相谈甚欢,视为知己。于是王安石、韩维、司马光、吕公著(吕夷简的三儿子)四个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探讨问题,史称“嘉祐四友”(徐度《却扫编》:“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
1063年,韩维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职位,充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这个职位官不大,类似于淮阳郡王府的秘书长,专门服务淮阳郡王的。
但岗位非常重要,此时的淮阳郡王就是赵顼。
赵顼很小的时候就立有大志,想着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老祖宗们未竟的事业(《宋史》:“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
当赵顼有事咨询时,韩维会尽力解答。也经常和赵顼探讨国家大事,当赵顼很感兴趣时,韩维会适时地推荐小王,说这都是王安石的见解。
赵顼逐渐对王安石这个人关注起来(《宋史》:“神宗在藩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维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有一定的背景又是真正的朋友是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