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年,治平四年,小王46岁。
46岁,年纪也不小了,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还是姑称王安石为小王吧。
有了赵顼的干预,小王的人生开始开挂,晋升进入快车道。
3月,知江宁府,差不多四品,主要也是解决其职级问题,为接下来进入中央主持变法铺路(《宋史》:“癸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
9月,进入中央,提任翰林学士兼侍讲,正三品。(《宋史》:“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翰林学士还只是个虚职,侍讲就厉害了,相当于“国师”,可以天天跟主要领导灌输自己的思想理念。
1068年,熙宁元年,47岁的小王正式进入朝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宋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
1069年,熙宁二年,47岁的小王拜参知政事,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拉开大幕(《宋史》:“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这一变法,将对北宋的政坛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将改变北宋的百年命运。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朝堂中一些顽固的老头子分别被清除出中央核心决策圈,派往地方任职。
59岁的老头子韩琦撸去宰相职务,以司徒、镇安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任相州(现河南安阳)知州,相当于回河南老家养老了(《宋史》:“辛丑,韩琦罢为司徒、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判相州”)。
57岁的王拱辰被罢免宣徽北院使,改任应天府(现河南商丘)知州(《宋史》:“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罢判应天府”)。
55岁的吕诲被罢免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改任邓州(现河南南阳)知州(《宋史》:“六月丁巳,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吕诲以论王安石,罢知邓州”)。
65岁的富弼撸去宰相职务,以武宁军节度使的身份任亳州(现安徽亳州)知州(《宋史》:“冬十月丙申,富弼罢为武宁军节度使、判亳州”)。
63岁的张方平被罢免尚书省职务,改任陈州(现河南淮阳)知州(《宋史》:“判尚书省张方平罢知陈州”)。
62岁的赵抃罢任杭州知州(《宋史》:“己卯,赵抃罢知杭州”)。
63岁的吕公弼(吕夷简二儿子)被免去枢密使职务(《宋史》:“壬辰,吕公弼罢枢密使”)。
赵顼这次是下了大决心,给予小王极度的信任和支持,对反对变法的一律给予贬斥,包括很多威望很高的老臣。
有人退就有人进。老头子纷纷退出中央核心决策圈,年轻人看到了机会,一批20后、30后纷纷脱颖而出。
吕惠卿,1032年出生,1057年中进士,变法时37岁。父亲吕璹官至光禄卿。
吕惠卿的第一份工作是真州(江苏仪征)推官,类似于地方的司法官员。
任期满后回京述职,期间,吕惠卿托关系拜见了小王。吕惠卿是那种很有才能也很有见地的人,与小王一交流,小王发现与吕惠卿很多见解都切合,引为知己(《宋史》:“惠卿起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见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
吕惠卿是非常聪明的年轻人,知道当时的北宋积弊甚多,支撑不了多久,肯定要进行改革。而小王是朝中变法改革的主要倡导者,身边坚定的支持者不多,正是需要助手的时候。虽然现在不得志,但终会一飞冲天,此时抱住这条大腿,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这一次,吕惠卿确实押对了赌注,在创业初期就押宝小王。
小王是一个固执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
他始终将吕惠卿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
就算老朋友司马光多次劝诫小王要提防吕惠卿,怀疑吕惠卿人品有问题,小王也不为所动(《宋史》:“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吕惠卿在《宋史》奸臣排行榜列第3名,这是小王给自己埋得第一颗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