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一个投靠的将军
郭药师,和前面提到的高药师一样,也是辽国渤海郡人。辽国末年,燕王耶律淳募集渤海郡饥民,组建了一支军队,叫作“怨军”(《宋史》:“郭药师,渤海铁州人也。辽之将亡,燕王淳募辽东饥民为兵,使之报怨于女真,目曰‘怨军’,药师为之渠首”)。
有点类似于抗日战争期间东三省沦陷后,组成的抗日义勇军。
郭药师是这支怨军的首领。
耶律淳原本是想利用渤海郡百姓对女真的怨恨来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能对抗女真的军队。
1122年,金攻占辽中京,天祚皇帝逃入夹山,耶律淳在燕州称帝。
“怨军”名字不吉利,于是耶律淳将其正式更名为“常胜军”,郭药师也晋升为诸卫上将军、涿州留守(《宋史》:“淳建号于燕,改‘怨军’为‘常胜军’,擢药师至诸卫上将军、涿州留守”)。
6月,耶律淳病死。耶律淳死前立下遗照,命立天祚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秦王耶律定为继位人选(《辽史》:“上有四子:长赵王,母赵昭容;次晋王,母文妃;次秦王、许王,皆元妃生”)。
但当时耶律定并不在燕京,他正在青冢铄(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一带流亡。因此,北辽贵族拥戴耶律淳妻萧氏为皇太后,主军国大事(《辽史》:“已而淳死,众乃议立其妻萧氏为皇太后,主军国事。奉遗命,迎立天祚次子秦王定为帝”),等耶律定回来后再归还权力。
萧干以北枢密使身份专政。
北辽贵族在这次权力的重新洗盘中大获全胜。
这让在辽做官的其他种姓感到了危机。一个是汉族人李处温。他本来是拥立耶律淳做皇帝的首功之臣,现在被排挤出了权力核心圈。于是李处温秘密与宋、金取得联系,为自己留后路。事情很快败露,李处温父子被杀(《辽史》:“处温父子惧祸,南通童贯,欲挟萧太后纳土于宋,北通于金,欲为内应,外以援立大功自陈。萧太后骂曰:“误秦晋国王者,皆汝父子!”悉数其过数十,赐死,脔其子奭而磔之”)。
另一个是渤海郡的郭药师。耶律淳去世后,他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
特别是李处温事件出来之后,萧太后、萧干等契丹掌权派对在辽汉人越来越不信任。
郭药师度日如年。
不久,接到通知,萧干要来涿州视察工作。
郭药师知道朝廷要对自己下手了,思前虑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投降北宋(毕沅《续资治通鉴》:“会萧干自燕来涿,药师疑其图己,遂偕其偏将甄五臣等拥所部八千人来降”)。
有人肯定要问:郭药师为什么不等萧干来了之后,将萧干抓起来再投降北宋呢?这样岂不是功劳更大?
萧干对郭药师有旧恩,郭药师还是重感情的。
“怨军”刚组建的时候,军纪并不严整,接连发生叛乱。特别严重的是1121年,发生了“怨军”叛乱攻打锦州的事件。
辽都统耶律余睹、萧干奉命平叛。
郭药师杀了叛乱头目罗青汉等人后率部接受招安。
如何处置接受招安的“怨军”?耶律余睹和萧干发生了分歧:耶律余睹主张将接受招安的“怨军”掩杀净尽,以绝后患(《契丹国志》:“余覩谓萧干曰:‘前年两营叛,劫掠干州,已从招安;今岁全军复叛,而攻锦州。苟我军不来,城破,则数万居民被害。所谓怨军,未能报怨于金人,而屡怨叛于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杀净尽,则永绝后患’”)。
萧干不同意,觉得“怨军”中还是有不少忠义之士,不能全部诛杀(《契丹国志》:“干曰:‘亦有忠义为一时胁从者,岂可尽诛之?’二人议论不合,交章并奏,卒从萧干之议”)。
最终辽朝廷采纳了萧干的意见,将“怨军”分拆,选出2000人编成4个营,郭药师等4人分别担任营首领。剩余的6000人打乱编入各路禁军。
郭药师躲过一劫。
因此,他对萧干心存感激。
郭药师的投诚让童贯一下子感觉又行了,非常happy,授予郭药师恩州观察使职务,隶属刘延庆所部(毕沅《续资治通鉴》:“童贯以闻,诏授药师恩州观察使,以兵隶刘延庆”)。
刘延庆是童贯老部下了,原先跟着童贯平定方腊,出了力,被封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宋史》:“从童贯平方腊,节度河阳三城”)。
刘延庆是那种典型的欺软怕硬将军,在镇压老百姓方面是一把好手,碰到辽军、金军,则以溃败逃跑闻名,世称“逃跑将军”。
但在童贯、蔡京等人的包装下,当时的刘延庆被塑造成能抗难事会干大事的将门良将。
种师道背锅之后,刘延庆就顺势接了班(毕沅《续资治通鉴》:“壬午,王黼以耶律淳死,复命童贯、蔡攸治兵,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甲申,种师道责授右卫将军致仕,和诜散官安置”)。
在当时,有背景的庸才、听话的奴才是会升官的,有个性的人才是没有发展空间的,郭药师即将感觉到这种环境。
刘延庆是个庸才。
在平时是没关系的,但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就不行了,这种不行的负面效果还会扩大。
因为心思都放在巴结领导、维护人际关系上了,刘延庆业务就荒废了,军纪涣散(毕沅《续资治通鉴》:“延庆军无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