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难听的,要是能用几个炮兵就换来战役大胜,没人会在意。
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道理。
一开始朱雄英也觉得炮兵是技术兵种很重要,经过试验才发现,当下的炮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也不像某些人吹嘘的拿破仑时代炮兵要多么多么好的数学能力。
拿破仑火炮的射程虽然达到一千多米,远距离射击确实需要计算,但正常作战根本不会远距离射击,大军交战一直是体系作战,炮兵要为步兵服务。
远距离炮击杀不了几个敌人,浪费弹药,尤其敌人是蒙元这种高机动敌人,可以说没有接敌之前蒙元阵容很松胯,远距离炮击完全没用。
近距离炮击都在视野范围之内,根本不需要数学,只要用肉眼瞄准就行,多实弹训练几次,打成老司机的效果远远好于所谓的数学能力。
既然炮兵没什么特殊价值,朱雄英就知道怎么使用炮兵了,这其实也是拿破仑时代炮兵的使用方法。
只要不是单个炮组单个使用(杀伤力有限,还容易被消灭),组成炮团,既加强了火力投送,又能起到空心方阵相同的效果。
朱雄英稍作解释,一众将领恍然大悟。
与蒙元交战从来都不是问题,兵力差不多的正面交锋,明军从来没有输过,问题是蒙元被打怕了不和明军交战。
蒙古各部征战,尤其是防御作战,都会将各部牧民集中起来,跟随大军进退。
这跟蒙古社会轻资产有关(基本一个家庭的资产一个马车就能拉走),而牧民就是蒙古贵族的资产,所以正常情况不会将牧民丢弃。
所以与蒙古作战,只要追上就有巨大战果,前提不是孤军深入。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因为蒙古的敌人基本不会比蒙古人机动性更好。
最关键的是后勤压力,蒙古最强大的敌人是南方农耕文明,南方要进攻蒙古,必须跨越荒漠、草原,后勤压力使得南方大军不敢深入。
加之蒙古人是草原本地人,熟悉地形,大多数时间可以更早发现进攻的敌人,从而选择迎战和转移,具有战略主动性。
除非像永乐大帝这种非常熟悉蒙古地形,且拥有优秀的指挥能力,还要有后方强大后勤支撑,才能追上并击败蒙古大军。
这也是近现代蒙古各汗国衰败的原因,当各国都拥有强大的后勤运输、生产、补给能力,蒙古人的持久战便被限制。
其实进攻蒙古最好的时机是研发并推广汽车,有了大量货车协助运输物资,那进攻蒙古就再没有失败的可能,这一点机枪并不能做到。
机枪的作用只不过是确保与蒙古正面作战胜利,可惜蒙古大概率不会与农耕文明正面作战,这一点历史上的斯拉夫人有过很好的展示。
十九世纪末期,莫辛纳甘都快研制出来了,斯拉夫进攻中亚蒙古汗国,依然因为过于深入,后勤跟不上惨败,可见消灭蒙古的不是火器是铁路。
可惜推广和修建铁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蒙元当前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只要断掉这口气,大明就有几十年的安稳发展时间,否则就要忍受连年不断的蒙古南下骚扰,还有可能让蒙古在几年内缓过气来,重新成为心腹大患。
所以朱元璋这几年一直策划剪除北元残余势力——西南、陕西和辽阳,全部取得胜利。
明军覆灭了北元南北战略夹击的态势,还正在切断高丽与北元的联系,完成最终决战的前期工作,大明是不可能停下来等朱雄英修建铁路的。
故而朱雄英先把火器拿了出来,加强明军的作战能力,当然光靠武器是不够的,朱雄英参照后世制定的军政制度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