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投出很多份简历,但我心里清楚,很多企业都是常年发布招聘信息的,至于企业里到底需不要招聘,是不是现阶段需要招聘,这个不好判断。有失业的,就有找工作的,而像我这样的人又何止我一个。工作的机会不是没有,是难。企业也不是不需要招人,是企业也难。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经营好自己,寻找机会,等待机会。
进入一家公司面试,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公司的人事,人事也代表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大多数企业的人事人员说话总是很中听,女士您好,通过我们公司筛选,认为您与我公司岗位很匹配,诚挚邀请您来面试,请准时出席。如上述时间有变化请尽快与我们联系,下面会附上联系电话、联系人及公司相关信息。这段话几乎成了统一的使用模版,一模一样的内容,每天会看到很多次,大多时候是重复看到的,就如复制粘贴一样,看的多了,甚至会恍惚是不是搞错了。有的会修改成自己的模版,还附上企业的介绍,但程序都是一样的。只要你做好准备,把自己要展示的东西备好,准时赴约即可。
提前查好公司地址,坐车路线,所需要的时间,然后,赶往目的地,开启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有的企业第一轮就会确定结果,到底录不录用,会直接有结果。有的企业在第一轮面试会达成初步意向,其实大多数小企业就是找个托词,或者是负责人不在位,决定不了。当然了,也有真的是多轮流程的。一轮过后进入第二轮复试,再然后通过了才是录取。往往企业规模比较小的,面试的人员就是可以直接做主的人,可以很快做出决定。第二类是企业规模比较大点的,内部程序多一些,面试的人员也按级别一次比一次高,过一关又一关,直到最后一关战胜。一般不录取的在第一轮就淘汰了,不过还是会很客气的告诉你,感谢您来面试,如有需要,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之内,通知您来复试,之后就没之后了。你需知道那些是客套,哪些是程序,这也是经验。还有的会发扬公司文化,善意的提醒你以后的选择方向,或者是他们认为的适合你的方向,为你出谋划策。面试怎么开场的,是面试者主导的还是被面试者主导的,结果导向是不同的。聊天是件玄妙的事儿,聊到什么内容,就会决定什么走向。
30+这个敏感而变化莫测的数字,数次被人提起,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你他们觉得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其中结婚、生子的问题也是被首要关注的,有人问有对象吗?有人问孩子多大了?有人问为什么不选择回家乡。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已经30+了,而立之年,重新出发,不仅工作尴尬,年龄也是相当的尴尬。30+的女人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30+的女人也面临身体挑战的问题,30+的女人也得面临各方的声音,各方的压力,企业也会考虑成本,怀疑你的能力,除非太强,否则优势很小,甚至是没有优势。摇头叹息,表示无奈,或者是不解。也有的会站在自己比较满意的立场,给你指个明路。
是啊,结婚,生子这个问题,别人提起来都提的小心翼翼,毕竟人家不明白状况,而我也不能承诺不结婚,或者不生孩子。这对于我来说,是对彼此都负责。不能为了工作而做出承诺,压力是很大,但诚信更重要。需要承担的就需要拿出来考量,这不能回避。大众的想法之所以能存活,是因为能被大家接受的。而大众的想法就是毕业、结婚、生子,过了年纪不结婚就不符合常理,也不被接受。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大多数人的思想就是这样。你自己的意见并不重要,虽然现在很多人都是大龄,也追求自由,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但这还是一个问题。为了得到,我也许可以承诺一些事,但是我并不想那么做,如果用方法来换到目的,这个折扣分以后还是要还的,是需要弥补。不如,就从开始,就选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虽然艰难,但慢慢长路,只能向前看,向前走。
父母也在催着回乡,因为他们不能看着你,一个人飘落异乡,老了以后,孤苦无依,无处安身。别人劝你返乡,是觉得你没有能力生存下去,生活太难。可是生活本难,何处能容易呢。同学朋友也有考虑回乡的,因为孩子大了,要上学,外地的孩子怎么上学,怎么负担,孩子未来的考虑,生活的考虑,可也只是在考虑。一拖再拖,也还是不愿离开这片土地。在一个地方生活了这么久,也陪着这座城成长了这么久,早已融进生活了,苦也好,笑也好,早已习惯了,又怎么离得开?
回乡,真的能回去吗?选择回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远离故乡,而奔走城市,逃离城市,真的能回乡吗?不同的生活环境是能够让你适应,可是原本的生活是你不想过,才选择的离开,回去就会想过吗?有几个人能想的通,能够甘心,能够接受,能够适应。原本想安逸生活的人,就不会选择远走他乡。在他乡,生活苦的人,梦想还没实现,回去的了吗?有几人能放得下?感受着城市的便利,真的能接受小城的变化吗?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回到小镇,真的能适应吗?已离开的太久太久了,小城成了想念的家乡,回不去的执念,美好心灵的寄托。
看着新闻里的报道,大批的农民务工人员大包小包的回乡了,说着再也不出来了,我也曾匆匆欲动过,动了回家的念头,家乡的安逸,儿时的美好记忆,让疲惫的人向往。而我们早已不在年少,年少时的梦还记得吗?哪个曾经向往的城市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有没有你想象中的故事。都说是要回,可是真要下决心回,有几个会甘心。一路走来,赋予的梦想和奋斗,铸就了只能向前,不要回头的执念。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成了很多人的写照。看似习惯城里的生活,是这个城市的一员,其实从来都无处安放,依旧不属于这里。匆匆茫茫的生活,夜以继日的执着奋斗,为城市建设填砖加瓦,却没挣的几片瓦。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实现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依旧是千万分之一,寥寥无几的个人罢了。谁有户口了,谁有房了,谁有车了,听的多了,也就是听听而已。自己的生活还是自己在过,梦想是要有的,但现实和自身能力该接受的也还是要接受。
每次出去面试,都几乎是受了一天的打击和劝告,元气满满的出门,摇着头疑惑的回来。回到住宅小区,坐在小区的长椅上,听人聊天,听过来人闲聊,看看百态人生。
本地人张大爷,摇着扇子,躺在摇椅上,靠着大树,悠闲的乘着凉。
刘大妈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在拆被子,动作熟练,一看就是把生活的好手,脚的一旁堆着棉花,一旁堆着针线。
李大娘推着婴儿车,边和邻居聊天,边哄着孙子。看着睡着甜甜的孩子,满脸幸福。
胡大姐是个爱热闹的人,嘴里咬着根黄瓜,手里端着碗,从楼里刚下来。
“哎吆,这老太太,还没拆完呢?”嘴里吃着东西,还说着话,胡大姐的嗓门在很远就能听出来。
“没有呢”
“拆它干啥呢?买新的得了。”
“没事儿干,每年拆拆洗洗,这自己的盖着舒服。”
“就是,老家的东西,都是拆拆补补的,用的顺手。”
“你们这都有钱人,还这么会过。我那客户家,新的,包装都没拆,全扔了。”胡大姐是外地人,做月嫂,给人家打扫卫生,性格外向,干活利落,一个月下来也能收入万八千的。嘴里常聊的就是客户的生活,和她的见闻。
“人那是有钱人,都用好的,一般的用也不用。”
“是啊,太有钱了,那衣服,穿几次都不穿了,我看着都跟没穿过的一样,人家就不要了,你说这不是浪费,看我这儿身上这就是。昨天还给我一双鞋呢,小姑娘我改天拿给你啊,高跟的,我是没法穿,给你正好。”
“额,哪个我穿不了吧?”闲的久了,坐的久了,便熟了。意外来的突然,我不好意思的搭话。
“高跟的,我估计人家都没穿几次,品牌,你正好上班穿。你们这坐办公室的,不是都平时穿运动鞋,办公室放着高跟鞋吗?我跟你说,我这次在的这家人家就说了,高跟鞋就放办公室穿的,穿不了几次,天天换新的,看看哦这衣服都是,人家穿一次,洗都不洗就不要了。”
“我也不穿高跟的,累脚。”
“我看人家那办公室上班的,我那客户都是穿运动鞋,车里、办公室放高跟鞋。你这小姑娘也得学学,看看我,都时髦了。”
是啊,人家那才是办公室上班的样子,跟电视里演的似的,光鲜亮丽的白领,而我是普通生活中的人,挂着白领的名儿,早九晚五的穿梭在地铁之间,穿双高跟鞋估计连地铁都上不了吧?的确,这大姐的衣服看上去确实比我的好,她自己觉得好就好,给我也是一片好心,这也是她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不能浪费。
“姑娘,你还没上班呢?”刘大妈问
“没找到合适的”
“有段时间了吧?”
“啥合适不合适的?你们这念书的,要求太多。”李大娘说
“也不是”
“我儿媳妇也是,现在的年轻人要求多,干这儿不满意,干哪个不乐意,也不知道干啥满意。”
“有个工作挣钱就行了,女孩子家够自己花就行。”
“咱们也不懂你们这要干啥?”
“都是坐办公室的还不一样?”
“专业不一样”我也不能很详细的讲明白,这个一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始终有不能接受的群体存在,这是正常现象。
“有对象没?”
“赶紧结婚生孩子,才是。”
“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