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自己是否可以再多加两次?
嗯,是再加一次,泰昌二年(1622)那次科举是本来就该举行的。
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连续三年都举行科举。
之所以有此想法。
是因为。
如今大明各种天灾不断,人祸更是不少,百姓生存难度加大,悲愤和怒气都在上升,时常有恶性事件发生。
这很像是前世。
经济和环境不景气,从而导致失业率增加,而此时人们的容忍和包容度就会减少,以前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就会造成很大很严重的后果。
而在大明。
如果百姓生活不下去愤怒了,那可是会举旗造反的!
可造反。
如果没有士绅读书人的加入,那是不会成气候的。
而自己,推动这连续三年的科举。
相当于是前世的大学和研究生扩招,把士绅读书人们的精力吸引到这些‘相对平和’的事情上,给与希望,这样就不会搞西搞东的瞎想。
毕竟。
在这功名狂热的封建大明朝,想来效果更大,而这样做,还能顺便给自己带来些民心
对了。
科举自己还要和这些文臣商量一下,武举那些文臣不在意,而且自己身为皇帝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每月举行一次。
如此一来,那些民间的‘强力人士’也会被收拢一些。
当真发生了造反,其烈度也会降低不少吧。
嗯。
先把科举搞定,之后就马上弄武举。
虽然如此一来会有些副作用,士绅的实力会变得更加强大,看起来是有些‘饮鸩止渴’。
但是桥到船头自然直。
更何况。
大明如果自己没有穿越而来,24年后就要亡了。
那时候。
华夏大地尸山血海遍地腥膻。
而和这些相比,自己用这‘鸩毒’以毒攻毒,想来能减少或者延缓苦难的到来。
最起码,也能为争取解决问题赢得些时间。
心中有了决定。
朱常洛说道:“孙爱卿,朕觉得,明年泰昌元年(1621年)二三月的恩科之后,后年的泰昌二年(1622年)会有正常的一次科举;但在之后,士子们也不用离开京城,可以继续等到泰昌三年(1623)的二三月份再加一场‘春闱’。”
“陛下,再……再加一场春闱?”
七十一岁的礼部尚书孙如游,感觉自己是不是耳背或者是幻听了。
“没错。”
“陛下,如此一来,就相当于连续三年科举……”第一次正式的国事奏对,本来以为走过场,等朱常洛一批复奏本,今天就算完成任务的孙如游不确定的问道。
“正是如此。”
旁边的首辅、阁老和其他五位尚书也一时震动。
“爱卿也知道,先皇在时,因为各种原因官员有大量空缺,而且如今辽东更是事急,也需要一些年轻人来勇于任事。”朱常洛说道:“首辅,你觉得如何。”
“陛下圣明!”
朱常洛又环视了一下其他几人。
“陛下圣明!”*8
朱常洛心道果然如此。
这不是自己刚登基就有什么强大的威望,而是他们不敢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