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个人的精神聊斋》最新章节。
于新南心里打着小九九,我买一只吃饭的大瓷碗,也花不了七八毛钱,这一只小碗就值了五块,不卖才是傻的,生意就成交了。
于新南就这么和老郭老王他们认识了。老王和老郭把那一只只小碗用报纸小心翼翼包起来,收入他们的囊中。老王和老郭交换了一个眼色,敏感的于新南心头瞬间就触电了,抽了一下。
于新南意识到,老王和老郭的眼神交流,内容应该是这么一句话,这一批货我们赚了,于新南当然就有了自己吃大亏的感觉。然而究竟吃了多大的亏,于新南却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什么叫外行了。
至此,于新南便有了一种想法,无论干什么行当,外行都是要吃亏的。我不能白吃了这个亏,我得学到点知识,长到点见识,得知道自己吃了多大亏。
老王和老郭又交流了一个眼色,老王说,我们走吧。两个人便转过了身,迈出了步子。于新南想,这怎么行啊,我还稀里糊涂着呢,你们心满意足了,说走就要走了?不行。
于新南笑说,二位,留个姓名吧。咱们也算认识了,再见面也好称呼。老王和老郭就都回过身来,看着于新南的脸微笑,有点神秘兮兮的。老王说,想留我们吃饭么?这只不过是一句玩笑,他们这行人不会沾这样的小便宜。
于新南说,吃饭不是问题。老郭说话了,那什么是问题?于新南说,我是个直人,不拐弯。我就觉得,你们这么玩,能赚了钱么?
老王老郭一听就明白了于新南的意思。老王说,小伙子,你不是问我们能不能赚了钱,你是想知道自己吃多大亏了,对吧?
于新南此时就感觉自己像个小丑,有点尴尬。老王和老郭只是瞟他一眼,两人又对视一眼,老王才又说话了,这样吧,你不用知道我们叫什么名字,知道我们姓什么就行了。我姓王,他姓郭,我们给你电话号码,要是想干这一行,就联系我们。我们也不用知道你叫什么名字,给我们个姓氏就行了。
于是,他们就交换了手机号。于新南真的想做古董生意了?当然还不是,只是直觉告诉他,这些人不打工,出门来走走逛逛,收些破旧东西,如果一天连个正儿八经的工资都赚不到,怎么支撑他们如此的不务正业飘风浪荡?
于新南意识到反常的事态后边,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赚钱秘密。那个老郭早看穿了于新南的肠肠肚肚,说,小于,我跟你说个实话吧,也不怕你后悔。就说你这十几只小盏碗吧,我们收回去,倒手一卖,应该不止赚个高工资。
老王马上换了一种说法,小于,你也别想得能赚你多少。我给你讲讲收古董的是怎么赚钱的吧,没那么简单,并不是像你想的,今天收回去,明天就有客户了。我们砸在手心里的东西也多着呢。
老郭又说了,干这个行当的好处就是不卖力气,轻飘飘的来,轻飘飘的去。就你这些东西,大概我们也只能赚个工资。这不是什么高档次高品质的古玩,也就是同行之间,交流交流,倒个手,加个一两成手续费,上天了。
老王说,但是干我们这一行,也有句行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说的就是一旦收到一件好东西,卖出去了,就可能一下子赚到三年的工资。
老郭说,你家里要是有好东西呢,我们也可以相量相量,是好东西,一定不是这小打小闹的价钱。就怕你手中没有货,想给你个钱都给不了你。
于新南越听越兴奋,但是他不知道什么叫好货,什么东西能赚了大钱,他需要入门的常识。
老王笑了,说,这好办,我这儿有一本书,你有学历么?只要能看明白,你就入门了。说着,从包里取出一本书来递给于新南,其实就是一本专讲古玩文物的资料杂编,也可以说就是一本教你入行的书。
老郭说,我们不怕多个同行。书我们给你留下。你要想干这行,手头有钱么?要不了多少的,你就从小打小闹开始。如果你发现了民间有大宝贝,拿不掉,没关系,我们有资金。这叫信息共享,共同发财。
就这样,于新南踏入了古董行,一转眼就是五年。于新南看了那本书,真是大开眼界,仿佛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本书里当然交待了中国瓷器的历史,窑口,制作,精品,存世量,绝品,等等。
于新南却没有找到他卖出去的那些小盏碗的图谱,但也弄明白了为什么还能值几个钱,因为那是景德镇的民窑瓷器,器形小,也不算很精致,天下百姓当年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可见存世量是很大的,除了历史的民间性损毁,留下来的也肯定还是不少。
于新南一边学习,一边就开始了实践。古玩无正价,老实说,于新南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就能值多少钱。但这不怕,他有办法,那就是也不给别人出大钱。
由于于新南是地方上人,和地方上人打交道,天然就带给人安全感。所以地方上人凡所家里有些东西,也是愿意叫于新南看看的。当然地方上人也不懂得古玩的价值,只会老老实实的比实物,就像于新南入行前一样。比如一只八寸口的青花碟子,于新南十块八块就买下了,而老百姓比的就是市场的现代货价位,认为碟子不过是祭祀器,一只老碟子就值了十个新碟子的钱,满高兴的。
老百姓那里想到,一只精美的古代青花盘,在收古董人手中,居然有可能值到令他们目瞪口呆的大价钱。于新南掌握了一点常识,那书中对于罕世的大盘子,拍出的天价,是做了宣传的。但民间那会有书中所介绍的那种大盘碟。于新南当然梦想着,不知那一天,就可能吃到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可是始终也没有在民间发现了,资料中介绍的那种古玩。
不过惊喜还是有的,某一天,他还是以几十元的代价,搞到了一只百花不露底的清代景德镇窑口大盘,兴奋得几夜都睡不着觉。一个电话打给老王,以三百元卖了出去。
于新南的那点入门知识,也仅是认得了这只青花大瓷盘属百花不露底类瓷盘,并不晓得他得到的这一只,还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纯青花菊花纹大盘,是产于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著名的品种之一,满盘菊花精心布局,繁密而不拥挤,器型规整典雅,图案美仑美奂,线条流畅,色泽柔和,赏心悦目。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好几个月时间,瓷工们才能制作完成并烧制。这种瓷器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的一个种类。
于新南那里知道,他寻寻觅觅收上来的宝贝,倒手不过赚了二百来块,老王根本就没有舍得卖出去,而是藏起来了。直到几个月之后,老王和他再说起这件事,告诉他年下才转给了一个同行,竟然卖出了三千八百块钱的价钱。于新南听了,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这就是古董行的神奇之处,水深着呢,一辈子也学不精。老王卖出的就是高价么?未必。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台也推出了古玩节目,华豫之门,马未都说文物等等,民间也开始晓得一些文物知识了,于新南才知道一只精美古代大瓷盘,卖到三万五万十万八万都是有可能的。当然,这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