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个人的精神聊斋》最新章节。
于新南心下一沉,是老王和老郭?陈遗宝翻出来手机号,于新南一看,果然是这两个人的。于新南心里很不快,他感觉到了再和这两个人交往下去,可能会有意外的风险了,这可是他不愿看到的,不过又一想,只要他不参与他们的事情,也应该牵连不到他。他是正正经经的收古董的,他坚决不干不冒烟的事就行了。
于新南该给陈遗宝一个结论了。于新南说,我不收木雕,这类东西不是不好,是我赚不了这个钱。我收上你的,卖给他们,也只能卖这么个价钱,你说我图什么。就这样,于新南巧妙拒绝了再和陈遗宝纠缠。
今天小东西也还没有收到一件,时间还不算太晚,于新南就想着再撞撞运气,再走几户人家看看。如果真的一无所获,于新南也是快乐的,毕竟他今天了解了陈姓家族的兴旺史,虽然还是没有揭开三百年古灯的秘密,也算不虚此行了。回到家里,再认真梳理梳理今天的信息,或许就能捕捉到一些有用的线索了。
于新南又走进一户人家,说他是收古董的,有没有什么东西想卖的。户主是一个比他大七八十来岁的男人,笑着说有一件老东西,也认不出是个啥东西来,你看看吧。
原来户主说的这件老东西是一盏豆灯,红红绿绿,黄黄黑黑,五彩斑斓,乍看之下,于新南很是奇怪,这是什么包浆?实在叫人喜欢不起来。
事实上豆灯是可以算入古玩行的,这东西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居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真可谓是比古代还古代的实用器了,是上古的食用器和礼器,就像一个高脚美人杯,只不过上部是一个大圆盘,中间部份如一根柱子,下面还有个盘状的底座。经过历史的演变,就变成了古人照明的一类灯盏。到了战国时期,己经成为当时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灯具了。
豆灯最早是陶器制品,后来变成了青铜器,再后来更有瓷器类豆灯,形状也千变万化,形形色色起来,直到清代还被民间广泛使用。
于新南对这件东西实在没有多少兴趣,不过还是拿在手中仔细把玩起来。这盏豆灯并没什么工艺可言,盘壁很是蹾实厚成,于新南玩来玩去,只不过是在上部的盘壁上发现了八个规规矩矩的楷书小字,写的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算是给这盏豆灯加分了。
于新南拿在手中掂量,很是沉重,大概要有四五斤重,感觉应该是一件铜材料制作的器物。如果器物上面不是布满了五颜六色的斑斑点点,这个造型应该说还是很好看的,就是这些斑斑点点,严重影响了美观。
于新南随便问了一句,这盏豆灯是怎么得来的?户主说是祖传的。可是于新南的感觉里,总觉得那里不对劲,祖传的东西怎么会产生这么多的五颜六色的斑块?可户主一再说就是祖传,于新南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说这东西没看头,没人要,能行的话二十块钱就买到手里玩玩,不能行就算了。
原来户主也是经过人手的,卖不了,于新南说二十块钱,户主就连搞价都省事了,说,你拿去玩吧。于新南说了价钱就后悔了,就想放下东西走人。户主不依不饶了,责备于新南怎么能这样做生意。于新南想想也是自己的不是,笑说,我还是拿走吧。最后才问了一句户主人的姓名,原来也是陈姓人家的后代。
回到家里,于新南把包放到地下。张华玲就问上了,还没吃饭吧?收个好东西没有?于新南说,什么也没弄到,听了一肚子故事,就走到厨下吃饭去了。有这样一个媳妇真好,知冷知热,一团人间烟火味。
于新南吃着饭的时候,张华玲把那盏豆灯取出来了看,直皱眉头,咦,这是个什么东西?于新南说,这就古代的豆灯,也是个不值钱的古玩,你玩玩吧。
自于新南干起收古董行,张华玲也算见识过了不少的好东西。青花呀,粉彩呀,秞里红呀,建盏呀,玉壶春瓶呀,滋州窑大罐呀,都快成半个专家了,也是越看越喜欢,越玩越上心。可眼下这件东西真没什么玩头。
张华玲看得不耐烦了,就放置在了桌上,问于新南了解到了什么见闻。于新南说,陈家的东家比咱们村赵家大东家干得还辉煌,我见到了陈狗儿老人的堂哥。
于新南说着话,饭也吃过了,四仰八叉往床上一躺,说道,媳妇,你不是要听老陈家的故事么?你过来。张华玲就走到床边,正想往床边上坐,没提防于新南背后伸过一条手臂来,环胸一抱就把她揽倒在床上,说,媳妇,我今天特想亲亲你。
张华玲挣扎着说,于新南,你要死么,那根神经出毛病,猪癫疯一样兴奋得你,都老夫老妻了,你干什么。于新南说,不干什么,浪漫浪漫。夫妻俩就在床上滚起来。张华玲嘴上说着于新南老不作数的话,心里还是欢喜极了。疯就疯呗,于新南这种人的情感世界是很难琢磨的,张华玲是他妻子,也是说不准他什么时候就会突兀疯上了的。正经起来,你捞他都捞不动。
于新南疯劲下去了,才说,我好好给你讲讲老陈家的历史。陈家有十三处祖坟,每块坟地就算只埋三辈人,你算算有多少辈人了?这个家族的历史应该远远超过了大清王朝的年代,最少最少的算来,陈姓人家的最早那代先人,落脚在石磨庄村时,都在明朝中后期。
于新南说,晋商的历史是可以追溯明末清初的。我猜想陈家的先人,早期不一定是晋商,可能是做小买卖的。他们的发家史很可能在康乾盛世之后。陈凤鸣那一代最负盛名的陈家大东家,有可能和咱们村赵家那一代有名的大东家是同时代人。
于新南说,历史的原因,陈家的衰败和赵家的衰败时间一致,都到了晚清民国时代。不同的是,陈家和赵家的败家子有区别。陈家的后代是审时度势,知道守不住了家业才开始败家的,这话说得其实不准确,应该说陈家的后代是无可奈何失掉家业的。
于新南说,陈狗儿老人的祖父辈,己经到了大清灭亡的时候,应该说他们那一代人,手里还是有点家业的。我无法说清楚整个民国时代的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但历史书上说,那是风起云涌的年代。从晚清到民国,我们无法说清楚陈家那一代先人都经历了什么具体事件,但是可以说清楚,陈家那一代先人手里还有大量的土地,大概也还有些生意吧,但肯定不好做了。
于新南说,也就是到陈狗儿老人的爷爷这一代人,日子己经是越过越艰难了。民国的前期,那来的周正政府,那来的太平天下,所以陈家那两代人己经不打算守土地了,生意上据说还被土匪绑过票,想想也做不下去了。当然,陈家那两代先人究竟是怎么散尽了土地,散尽了生意的,这个陈兔儿老人说得也很马虎,我无法具体还原他们的历史真相了。
于新南说,到了陈狗儿老人他父亲的这一代,己经是抗日战争时期前后的事情了,天下兵荒马乱,那还有好过的日子。陈狗儿老人出生在四十年代,家里己经穷得一塌糊涂。咱们国家成立之后,六十年代之前,百废待兴,日子也不好,陈狗儿老人的哥哥算是娶上了媳妇,他本人却没有那个福气了。你知道那时候娶一媳妇能花多少钱么?一毛四分四,我可不是跟你说笑话的,咱们村的老发子他娘过门时就是这个价钱,并不是花了一毛四分四的彩礼,而是消费了一毛四分四的土豆片钱,也就是说吃了一顿不饥不饱的饭,就成人家的媳妇了。
于新南说,陈狗儿老人是六十年代来到我们村了,也算是走桃花运了,找媳妇没有花钱,连个婚礼也没有,就那么和八斤他妈过在一起拉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