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这个皇太孙无法无天》最新章节。
像科举制度,那必定是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是一个雏形。
因为人都是聪明的,尤其是那些统治阶层,他们看到门阀大族掌控朝局,官员都是从这些大族当中出来,难道不会想着要遏制这种现象?
肯定想过。
只不过南北朝那种混乱的时代,门阀大族比较有优势,即便是朝廷的势力,也不如,你推行科举制度,他们就会造反,朝廷压不住。
但到了隋朝大一统后,朝廷的力量就有绝对的压倒性,故而就有机会推行科举制。
但是隋唐的科举制很粗糙,也不过是辅助型,大部分的官员名额还是被门阀大族把控着。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穿越到了隋唐,你就可以通过科举入世。
科举入仕的官员,可能只占官员的十分之一不到。
要不然为什么李白他们这些个有才华的人,考试前,还得找各种名人写推荐信?
即便是被后世某些人吹的所谓的武周武则天,她搞了一个糊名制,推动了所谓的科举的发展。
但其实那都是胡说,糊名法虽然是在武则天时代发明的,但是并不普遍。
也有人说,因为这么个制度让唐朝后期的门阀制度没落,那也是胡说。
如果唐朝的门阀没落了的话,黄巢杀的那些门阀,杀的什么人?
要说武则天的创举,是搞出了一个武举。
而真正使用弥封、誊录的是从宋朝开始。
从这个时候的科举制度,就开始把考生的名字籍贯都给糊住,然后考完后还得派专门的人把试卷给誊抄一遍,防止考官从姓名、笔迹当中作弊。
可以说宋朝的科举是改革了隋唐的科举,但是真正把科举发展到巅峰的是明朝。
明朝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
明朝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童试过了是童生,院试过了是秀才,乡试过了是举人,会试过了就是进士,殿试是最后由皇帝亲自监考,但不会有进士落选,只是给进士排名次。
所以说明朝的科举是五级考试,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只有三级考试。
有的人一辈子都可能只是个童生,考到须发皆白,还只能跟刚刚开蒙的小孩坐一桌。
而考中的举人绝对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就像朱雄的姐夫陆谨言这样,他的地位在整个上元县都是一等一的。
其实他就已经有资格去当官了,只不过他现在还年轻,不愿意这么早去当官,而是想再进一步去参加会试,甚至最后去参加殿试,成为天子门生。
所以范进中举,只是考了个举人,然后就发疯这个事,虽说很多人拿这个事情来抨击科举考试荼毒人心,但是必须得要说明,范进这个事肯定是有点夸张。
因为一个秀才就已经能够得到很多的礼遇,钱财那只是小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