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年代大医:我带着后世诊所穿越了》最新章节。
在后世只这一点,很多中医学生到了毕业后都搞不清楚。
“我们教材藏象内容,主要来自于《内径》主要篇章是《灵兰秘典》与《六节藏象论》。
根据劳动起源说,上古时期,我们劳动人民体察,总结出了五脏六腑的具体功能,并且用语言文字和图画形象的描述出来……”
林韧谦完全进入了状态,简直不像是毕业答辩,反而是像讲公开课一样。
下面的教授也越听越认真,本来还有想看热闹的教授,也被他生动的讲述吸引了起来。
但是讲着讲着,唐老师的脸色又开始不好看了。
这小子!还是这样,果然还是不让人省心!祖宗成法!圣人之言呐!
“大多数人认为我们中医古代没有解剖学,都是在讲形而上学的东西。
像什么阴阳五行、水火相济呀,都是虚的——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领先世界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
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
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唐老师听到这里,脸色和缓下来,小子,有眼光,我们的《内经》就是这么牛逼!
这小子是个宝贝呀!毕业后就应该把他留校啊,让他去给那些西医讲讲课去。
“虽然咱们信史三千年,以往的时间太久远,度量衡的标准一直有变化。
但是《黄帝内经》中的食道与消化道比例是1:35;而现代解剖学测的是1:37!这个比例最能说明问题!”
教授们在底下若有所思,他们看内经看过很多次,只是把这些当作人体骨寸尺子。
专门用来针灸取穴用的,和现代解剖学联系一起,他们还是第一次想到。
以往怎么就没想到呢?西医传过来也有一世纪了。
回过神来这千年以来人体的变化,这个精确度也吓人的可怕了。
不过马上坐在底下的教授就有了另外一个疑问:
可是咱们的中医为什么没发展出来像西医一样的医学模式,转而走向另一条路了呢?
假如我们中国早发展起来,那我们西医不是比国外都牛逼了嘛!
似乎是为了回答他们的疑惑,林韧谦继续讲道:
“中医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本质表现,在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斗争、群体的狩猎及部落内的生产过程中。
大家通过宰杀猎物、牲畜以及被俘的奴隶,逐渐积累了当时最先进解剖学知识。
但很可惜早一步是天才,早两步是先知,早十步就是疯子,早到我们的祖先已经将解剖学知识摸透了。
老祖宗却受限于当时客观的匮乏物质条件,比如说类似现代显微镜这样的仪器道具。”
看着眼前有些不解的教授们,林韧谦笑道:“神医华佗用麻沸散麻醉做手术的故事咱们应该听过吧?”
坐在底下的教授纷纷点头,小时候背汤头歌,背累了师傅就讲两个故事,从扁鹊到华佗,从孙思邈到李时珍。
“但我说那大概是子虚乌有的。”
老唐脸黑了,岂有此理!
这小子虽然说脑袋聪慧但还是那么不安分,哗众取宠,古之神医就被这么说没了?
底下的教授的看着林韧谦,有些诧异,儿时口口相传的故事还有假?
没道理有人能金针止血,那失传的麻沸散就是虚构的,蒙汗药不就是最低级的麻沸散吗?
蒙汗药的配方底下哪个不清楚?
明代魏浚在《岭南琐记》及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同样记载:
“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蒙汗药与酒配伍,麻醉效果更佳,药力见效快,真是出门便倒,倒头便睡,真可谓“珠联璧合”。
蒙汗药为粉末状,不下在酒里,故成悬浮液,酒色显得浑黄。
解药之法,程穆衡在《水浒传注略》中介绍“急以浓甘草汁灌下,解之。”
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
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十字坡孙二娘用的解药即可能就是甘草汁。只不过《水浒》未点明。
没道理水浒传写的都是真的,那三国演义都是假的。罗贯中和施耐庵可都是明初人。
底下的教授有些不耐烦,华佗所传的五禽戏底下哪个没练过?
这娃娃的话竟然说老祖宗造假,简直是妄语!
林韧谦没有被一群涨红脸色的老教授吓到,给出自己的解释。
“我们现在用的针,别看普普通通,但是至少要到宋朝才能有治练水平生产。唐朝还有李白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比唐朝更早几百年的东汉三国时期,即便有麻沸散这样的神药,又如何获取精致的手术器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