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穿越孙权,我在江东砍鼠辈》最新章节。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有什么概念,但据孙权所知,普通农户一家一年辛苦劳作,除去基本的衣食住行,所剩积蓄也不过寥寥数百钱。
如此沉重的赋税,压在百姓肩头,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那些偏远山村的老农,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缴纳田租后,家中存粮常常难以支撑到下一个收获季;
市井中的小商贩,在关津税、市租等层层盘剥下,利润微薄,稍有不慎便可能血本无归。
孙权的目光投向远方,心中暗自思量:这般赋税制度,看似能充盈国库,实则如饮鸩止渴。
百姓在重税下苦不堪言,对朝廷的不满与日俱增,一旦有风吹草动,便可能激起民变。
而对于江东大业而言,若要长久立足,必须重新审视这税赋之事。
孙权记忆最深的,自然是:‘摊丁入亩’。
大清雍正年间,有一项名曰“摊丁入亩”的政策。
此变革之前,朝廷征税有二,一曰丁银,乃是人头税;二曰田赋,即田亩税,这也是大多数朝代都会征收的税种。
从秦朝开始,到清朝为止,人头税和土地税都是王朝运转的血液。
不同之处在于,收取的方式,就说丁银,即人头税,实乃繁琐至极,首先你得知道有多少人吧!
而古代,藏匿人口是地方豪族的基本手段,想查清人口,难!
如康熙初年,灵寿县知县陆陇其,就曾上书朝廷,言及人丁五年一查,此行政成本太过高昂。
一税种,若其行政成本高昂,对于朝廷而言,就大为不利,收税是为了钱,结果收的钱在收钱这个过程中就花了,这谁能接受?
试想朝廷为收取十两纹银,竟需耗费八两于行政之上,如此税种,于朝廷而言,行政成本太高,终非长久之计。
然后,康熙还搞了个骚操作,康熙五十一年,圣上降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此言之意,乃是以当年大清之人口数为基准,譬如彼时大清国中有1000人,便依此人口数征收人头税,此后无论人口增减,税额皆不再变动,恒定于此。
此言一出,听来是仁政之举,百姓或以为喜,这不是可以使劲生了?还不用交钱?
然细细思之,实则包藏祸心,在古代,人口的增长往往和社会生产力挂钩。
如唐朝,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唐朝人口达到了巅峰,之后也继续生啊!但再难超越。
试想世间人家,或有新生之喜,却亦难免离别之痛。
倘若一户之中,今年添丁进口一人,却又痛失亲人三位,如此一来,纳税人丁骤减二人,交的税居然还是一样?
康熙帝虽有永不加赋之诺,然朝廷税收,仍需依昔日那1000人征齐,若某户人丁减少,税收何以补足?
故而,至康熙五十五年,实在不行了,朝廷又颁布新令。
若某户人家人丁减少,便令其同族之人补缴,同族之人若难以补足,则由同村之人补足。
这等事情,想想就知道了,谁愿意为别人多交税。
此等补缴之法,所遇难题亦是层出不穷,朝廷为征收这人头税,所耗行政成本竟是愈发沉重。
面对此等困局,雍正推出了“摊丁入亩”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