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穿越孙权,我在江东砍鼠辈》最新章节。
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便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一项重大税制变革。
彼时,大清征收人头税陷入了重重困境。
在传统的人头税征收模式下,为了确定纳税人口数量,官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清查户口。
然而,人口的流动、隐匿以及统计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使得清查工作困难重重,即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增加的税银却十分有限。
雍正皇帝洞察到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毅然决定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他果断下令:“莫要再费心查那点户口,亦无须计较此消彼长,补阙之事。索性将那人头税之定额,径直摊入田赋之中,与田亩税一并征收。”
这一举措,本质上是将税种进行合并,把人头税和田赋合二为一。
从朝廷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带来了诸多显著的好处。
首先,繁琐的户口清查工作得以大幅减少,与之相关的行政事务也随之简化,朝廷的行政开支自然也就相应缩减,行政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其次,将人头税摊入田赋后,税收征收更加集中和高效,朝廷能够更加稳定地获取财政收入,甚至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
在康熙末年,国库之中的白银总计不过八百万两,而到了雍正末年,国库白银竟激增至六千余万两,这一惊人的增长幅度,无疑彰显了“摊丁入亩”政策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显著成效。
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百姓的境遇也因此变得极为艰难。
以雍正九年湖北钟翔县的事件为例,当地十三乡的百姓群聚于城东的武当宫,共同商议抵制“摊丁入亩”之策。
这一抵制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百姓在沉重税负压迫下的无奈抗争。
原来,在“摊丁入亩”之前,钟翔县百姓每年缴纳的人头税不过两千四百余两。
而此政策实施后,税额竟凭空多出三千五百余两,骤增至五千九百余两。
百姓的负担陡然加重了一倍有余,这对于以农耕为生、收入微薄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
知县王世经在得知百姓抵制后,不仅没有深入了解百姓的诉求,反而派兵前往抓捕,致使百姓在慌乱之中,落水溺亡者多达百余人,一场本可通过沟通解决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人间惨剧。
湖北钟翔县的情况并非个例,直隶、山东、江西、山西等地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时,也都遭遇了类似的困境。
民变四起,社会动荡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朝廷在摊丁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均问题。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各省的土地肥沃程度、人口数量以及年岁收成各不相同。
然而,朝廷在推行政策时,却采取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实际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的百姓税负过重。
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谋求升官,不惜加重摊派。
在他们眼中,多收一分税,就多了一分晋升的筹码。
云南一省,每年超标征收白银一万两千余两,“永不加赋”的承诺,在官员的贪婪和私欲面前,化为了泡影。
地方官员还借机将各种苛捐杂税一股脑儿地摊入田亩之中,临时性收费也堂而皇之地变为了固定赋税。
原本百姓尚可承受的临时性征派,如今却成为了常年的沉重负担,田亩税之重,令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弃地而逃。
据《清朝通典》记载,雍正六年,川陕总督曾上书朝廷,提及湖广、广东、广西等地百姓大量逃亡,涌入四川。
他们逃离的,不是天灾,而是那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税负。
到了乾隆年间,这种百姓抛田弃地、逃亡他乡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五年、八年、十二年,百姓大面积避税出逃,朝廷虽屡禁不止,却也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摊丁入亩”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降低了行政成本,但却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这一政策的初衷并非为了百姓的福祉,而是为了满足朝廷收税和降低行政成本的需求。
满清皇帝因此发了大财,百姓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举家逃亡。
这些问题都是孙权目前无法避免的,更别提土地都在地方大族手里的问题。
这不是孙权想要的,孙氏本来就根基不稳,行此策,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是以,‘摊丁入亩’也并不适合作为江东的税制。
想到此处,孙权神秘一笑,说道:“诸位,我昨夜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徐庶心中一动,笑道:“主公莫不是梦到了新的税制?”
“哈哈,元直莫不是有读心之术,不然如何会知我心中之事!”
鲁肃了然,主公的神奇之处又来了,遂笑言道:“主公莫不是得到了何指引,不妨和我等详细说说!”
庞统眼中精光一闪,鲁子敬此言,透露的信息不少啊!何为指引?看其熟悉的神色,莫不是还有其他事情?
孙权喝了口酒暖暖,才道:“昨晚,我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那个世界,如我们一样,但,汉亡了,汉之后又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等诸朝代!”
众人闻言,神色各不相同,鲁肃、周泰、吕范等老臣大惊失色。
徐庶等有所耳闻孙权神奇之人,则若有所思。
其余人则付之一笑,只觉有趣。
孙权没管众人的神色,继续说道:“历代的税收制度,都是老大难的问题,所有朝代都在演变,都在学习前朝的教训。”
“从征税对象的变迁来说。”
“秦汉时期,税收主要以人头税和土地税为主。”
“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除了按照土地面积征收田租外,还设有论户取赋的人头税。”
“在那个战火初息、民生凋敝的时代,沉重的赋税如同枷锁,紧紧束缚着百姓的生活。”
“秦始皇为了满足庞大的帝国建设需求,大规模征调民力,修建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巨型工程,这些工程的耗费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的速亡,与这种过重的赋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朝初期,鉴于秦朝因暴政和重税而灭亡的教训,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在这一时期,田赋税率较低,曾出现过“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的情况。”
“这使得农民的负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然而,到了后期,随着战争的爆发和国家财政需求的增加,汉朝也开始征收按人头计算的算赋、口赋等,百姓的负担又逐渐加重。”
孙权说到这,基本都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在座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
但接下来,说的内容就让人值得深思了。
“隋唐时期,税收制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在前期,以均田制下的丁口为主要征税对象。”
“唐朝的租庸调制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农民每丁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这被称为“租”;还要交纳绢、棉或布、麻等,此为“调”;此外,农民还要服徭役,若不服役,则可纳绢或布代役。”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唐中期以后,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朝廷改为按资产和田亩纳税,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农民不再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说到这,大家都随着孙权的讲述进入了沉思,仿佛在见证一段历史。
“宋元时期,宋朝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税收既按田亩征收,也有针对商业的税收。”
“商业的繁荣使得宋朝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商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
“商税分为住税和过税,住税针对开设店铺出售货物的商人所征收的落地税,税率规定为3%;过税是对行商所征收的通过税,税率为2%。”
“元朝的税收则因地域和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北方在金国灭亡以前基本就纳入蒙古统治者的统治范围,南方要在多年年以后才开始普及。”
“在税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民族不平等,蒙古人税负最轻,色目人其次,汉人最重。”
“其征税对象包括地税、人头税和徭役,这种不公平的税收制度,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社会的不稳定。”
本来太史慈等武将还别太在意,赋税什么的,跟他们的关系也不大,此刻却是杀机四溢,什么叫‘蒙古人’这一听就不是汉人好吧?
周泰皱眉问道:“主公是说,多年以后,中原将为北方外族所统治?”
孙权摆了摆手:“今天我们只论税制,况且这也就是一个梦,诸位不必在意这些细节!”
众武将未再多言,但如太史慈等和异族交过手之人,已经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灭了那什么蒙古族!
孙权继续道:“明清时期,明朝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除了田赋外,还有各种商税、杂税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的商业税种类不断增加,税收项目日益繁杂。”
“清朝则基本沿袭明朝制度,在土地方面,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废除了人头税。”
“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税收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前文所述,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众文臣智者,只觉匪夷所思,梦境可以如此写实的吗?
这简直就是推演了税制的发展演变啊!
孙权没给他们时间思考,继续介绍道:“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主要以贡赋的形式向诸侯、臣民征收。”
“这种贡赋包括粮食、丝织品、牲畜等实物,是当时农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
“在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交换尚不发达,实物贡赋是国家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