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鼎锅底人》最新章节。
姚顾生早年在这里呆了两年,因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里的人被尽收眼底但没几人被装进心里。
离开的时候很多人他叫不出来名字来,知道名字的又对不上人。
这次他带着报恩之情来这里,对这里的每个人倍感亲切,没过三天该叫某某叔婶、某某舅父舅母、某某兄弟妹,某某表兄弟妹、某某侄儿侄女的叫得一字不差。对这里每件事更是关心备至。
几个月来他与锅底人朝夕相处,锅底人表现出来的淳朴、纯真,流露出来的宽厚、善良,散发出来的内在外在的美刷新了他对人性的认知。
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吸引、感动了姚顾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准备以这里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以《家园》为题创作一篇戏文。
孝老院是锅底老人享清福的地方,锅底第二代都住进了孝老院养老,由专人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
他们延续了上一代的习惯,每天晚饭后儿子媳妇们轮流来这里问安。儿子们带着烟锅陪父亲们边“吧嗒、吧嗒”边唠嗑,媳妇们带着针线物陪婆母拉家常。
姚顾生来孝敬院里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他同老人们座谈,认真听起他们的回忆。
他将听到的素材加工成一节节篇章,晚上就将章节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故事情节本来就感人,加上他写的时候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情感讲起来绘声绘色,听得在座的人如痴如醉。
自姚顾生开始讲书后轮到问安的人来了没轮到问安的也来了,一时人满为患。人多并不嘈杂,姚顾生讲书时下面鸦雀无声。
就这样姚顾生白天写晚上讲,一口气完成了稿件。
故事讲完了可锅底人听故事的热情与日俱增,戌时一到大家陆陆续续带一个草团子来到孝敬院享受姚顾生准备的精神美食。
客来了得招待,姚顾生只好把早年写的戏文《花手巾》搬了出来。
戏中的故事、人物、情节更是令锅底人耳目一新。
姚顾生讲着讲着情不自禁用余姚腔唱起戏中正生和小生的戏文,还不时配上手势。
这时解招喜受了感染跟他接唱起来,曾经这出戏他们多次唱过对手戏。
散场时人声鼎沸,可以听出不少人用余姚腔唱花手巾里的歌词。
姚顾生对解招喜说:“他们有唱戏的天赋,看,我们才唱几句他们就学会了。”
“他们早就会,现在盛行的四种声腔都会,我父母叔父母会唱海盐腔,他们在蓬莱生活的时候家境殷实,家里经常请戏班子上门,一唱五六天,那一带都唱海盐腔。”解招喜说。
“哪些人会其它声腔呢?”
“王叔兄妹会混山腔,江叔会余姚腔,舅舅们会弋阳腔等,他们在劳作或旅途中经常编歌唱起。后人们耳闻目染也能哼上几句。”
“哎呀,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呢!”
解招喜说:“老爷又写了一篇传世之作,放在外面这出戏文配上海盐腔搬到舞台上又要大火了。”
“这出戏是锅底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只能流传于这。”
“那你我唱主角,找几个‘出得场’的人配合一下把这出戏用海盐腔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