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鼎锅底人》最新章节。
“隔行如隔山,我们只是爱好戏曲可一点也不专业。没师傅指导又缺乏乐器、行头,难唱好这台戏。”姚顾生。
“又不是出去卖唱,自娱自乐而已,无需讲究。”
“要唱就唱好,别把我们的英雄人物丑化了”。
“事在人为,你说过锅底人无所不能,我坚信别人唱得好锅底人就能唱好。”
当解招喜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大家拍手叫好,并说只要她看上谁都会积极配合。
想参加的人数远远超过戏中人物数,解招喜就挑识得字的人,因为戏文要读要背。
可是识字的人寥寥无几还得找几个识不了字的充数。姚顾生让识字的人把不同角色的戏文分门别类抄下来,领着识不得的人认读。
所谓眼瞎心不盲,一段上百字的戏文教得两三遍就熟了,姚顾生掌握他们背诵时畅通无阻。
姚顾生好生奇怪,一个启蒙生得一年才能学会两三百字,背下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人瞎字不识竟能短短一个月里一字不漏一字不错背下四五百字的戏份。
一次姚顾生掌握解章和的儿子解从发背台词,解从发顺口溜一样背了下来,
姚顾生指着一句话中的一个字让他读,他不能一下子读出来,只见他从头开始读一字点一下头才读出来。
姚顾生又将他手里的本把移开挑一个字写在纸上,他弯着脑袋想半天还是认不出来。
“由这些字组成的话你能准确无误背下来,为甚单独的一个字读不出来呢?”姚顾生问。
“反正我就是认得整段话不认得单个字。”解从发说。
姚顾生又试了其他几个人,情况都一样。
锅底人多年来相互沟通全靠语言几乎不用文字,即使传话,留言都是口口相传不用动手,因而他们的记忆力、口述能力惊人。
在排练之前进行了戏文接龙,因为有些人只知道自己的戏文,不清楚上下戏文,轮到接文时接不上。
就得一个识字的人照着戏文给下一人开头,通过再三几遍后才能对接自如。
这时解招喜及时放出话来,以后想学戏的人得自己认读戏文。她还宣布姑爷以后只给孝敬院的老人讲书,讲书的时候闲人不得随意入内。
她还说他们带来两箱书籍,书里写着天下的奇闻奇事。姑爷讲的都出自那里,有兴趣的人就好好识字自己去看。
锅底下掀起了一股识字读书的热潮,姚顾生又把学校办了起来,白天教孩子,晚上教成人。
学会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后就能进行阅读,姚顾生毫不吝惜把所有书籍摆了出来供大家看。
大家最爱看的是姚顾生写的戏文,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着读着把戏文当歌词唱。
《花手巾》被会哼余姚腔的用余姚腔唱,《绣楼观梅》被会哼昆山腔的用昆山腔唱,《灯笼记》被会哼弋阳腔的用弋阳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