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一边救人,一边教学
西窗下,三个药童正围着具活羊练习。那羊被喂了麻沸散,温顺地卧在锦垫上。";找后三里穴!";刘老先生声如洪钟。
唤作阿竹的药童刚扒开羊毛,英子已抢过针来:";在胫骨后三指,对吧爷爷?";她腕间银铃随动作叮当,针尖精准刺入穴位,羊蹄竟微微抽动。
";好!";刘老先生难得露出笑意,从袖中抖出卷《子午流注图》掷给她,";明日你带他们认十二时辰气血走向。";突然瞥见某药童将针插反了,教鞭闪电般点在他腕间:";砭石针尾嵌磁石,北为上!你当是孩童耍磁鱼呢?";
正值烈日高悬于天空之际,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然而,就在这堂前宽阔的庭院之中,赫然支起了整整十座精美的青瓷灸炉,宛如十位庄重而神秘的卫士,静静地伫立着。
此时,英子身穿着一袭素净的白色长袍,轻盈地迈着步子走到了众弟子面前。她面带微笑,眼神明亮而温和,轻轻抬起双手,示意众人开始唱诵歌诀。
于是,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响起:“灸补三里元气充,雀啄悬灸各不同……”这歌声悠扬婉转,仿佛能穿透云霄,直抵人心。
刘老先生则背负着双手,神情严肃地在这些灸炉之间缓缓巡视着。他目光犀利,犹如鹰隼一般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
突然,他的脚步停在了某一座灸炉之前,眉头微微一皱。原来,这座灸炉前手持艾条的小药童正不住地颤抖着,手中的艾条也随之晃动不止。
刘老先生冷哼一声,说道:“手抖成这样,莫不是想要给陈御史烫出一颗朱砂痣来不成?”那小药童闻言,顿时脸色煞白,惊恐万分,连忙想要缩回自己的手。
然而,刘老先生的动作更快,只见他如同铁钳一般紧紧地扣住了小药童的手腕,让其动弹不得。
紧接着,刘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艾火如药,心不静则气乱。若不能平心静气,又如何能够将这艾灸之术运用得当呢?”
说罢,他亲自引导着小药童的手,稳稳地悬在了一尊铜人的“关元穴”上方,并继续说道:“此刻,你就想象着你娘亲饱受折磨的老寒腿,心中想着一定要用这温暖的艾火,钻入她的骨缝深处,驱走那顽固的寒气。如此一来,方能专注用心啊!”
申时末,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古老的慧养堂上,给这座庄严的建筑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就在这时,一阵嘈杂声打破了宁静,只见几个壮汉匆匆忙忙地抬着一个担架走进了大堂。担架上躺着一个全身被黑色布巾蒙住的汉子,只露出一双紧闭的眼睛和微微颤抖的嘴唇。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神秘的来客身上,议论纷纷。刘老先生缓缓走上前,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透着一股沉稳和自信。
他轻轻掀开布巾,刹那间,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汉子的脸上布满了狰狞可怖的毒疮,脓血四溢,令人不忍直视。
“这是仁和堂送来的活考卷!”刘老先生的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这句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众弟子们顿时哗然,他们交头接耳,面露惊色。
然而,在一片混乱之中,有一个身影显得格外镇定,那便是英子。
只见英子迅速点燃一根艾条,熟练地将其靠近汉子的身体。她口中念念有词道:“此乃热毒瘀滞之症,当取曲池、合谷二穴以泄火气,再辅以大椎放血,方能驱邪解毒。”说罢,她手持银针,就要朝着汉子的穴位刺去。
“慢!”一声断喝响起,刘老先生手中的教鞭如闪电般伸出,拦住了英子即将落下的针尖。
他面色凝重地说道:“不可莽撞行事!午后申时,人体气血正注于膀胱经,此时放血极易损伤元气。我们需先仔细诊脉,明辨病症根源,方可对症下药。”说着,刘老先生伸出那双干枯如树皮的手,轻轻地搭在汉子的颈侧。
过了一小会儿,刘老先生缓缓地将手指从病人的手腕处收了回来,只见他的双眉微微皱起,原本平和的面容也变得严肃起来。
紧接着,他用低沉而沉稳的声音说道:“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可以发现呈现出一种黄腻之色;再切脉感知,脉象则表现为滑数之象。综合这些症状来看,这乃是由于风热邪气侵袭体表所导致的病症啊!所以呢,当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针刺少商穴这个关键穴位,来达到解表清热的目的......”
伴随着刘老先生这番条理清晰、专业精准的诊断话语,一场扣人心弦且充满紧张氛围的诊治过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众人都屏住呼吸,目光紧紧地聚焦在刘老先生和那位患病之人身上,期待着这场治疗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当暮色如同一张红色的大网,缓缓地笼罩住窗棂的时候,那个身材魁梧的汉子静静地坐在那里,他那张原本狰狞可怖、布满毒疮的脸庞,此刻竟已经悄悄地瘪下去了足足有三分之多。
一旁的英子正手脚麻利地收拾着她那装满各种粗细长短银针的针囊,嘴里还不停地小声嘀咕着:“爷爷肯定是故意考我的啦!”
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案头上不知何时竟然多出了一本古旧的书籍,封面上龙飞凤舞地写着四个大字——《奇症灸方》。
英子好奇地翻开书本,只见扉页上一行刚劲有力的墨迹尚未干透:“赠小英子——针要稳,嘴要闭。刘长余。”看到这行字,英子不由得抿嘴一笑,心里暗自琢磨着这位神秘的刘长余究竟是谁。
此时,堂外渐渐地刮起了一阵凉爽的秋风,风里裹挟着刚刚晾晒好的新鲜药材所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那味道清新宜人,让人闻之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