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短篇中草药故事集》最新章节。
“婉儿,你去村里一趟,教村民们怎么挑选玉米须,怎么煮水。告诉他们,要选颜色棕黄、没霉点、没虫蛀的,煮的时候要用文火,煮半个时辰就行,别煮太久,不然药效就散了。”王宁吩咐道。
林婉儿应了声,拿起药方往外走。刚走到门口,就见郑钦文扶着墙,慢慢走了过来。他的腿肿消了不少,裤腿能轻松卷起来了,脸上也有了血色。“王大夫,您看我这病,是不是快好了?”他笑着说,声音也比之前洪亮了些。
王宁走上前,给郑钦文诊了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了些,舌苔的黄腻也淡了不少。“好多了,再喝两剂玉米须煎剂,就能下地干活了。不过,最近别太累,玉米地的活可以让村民们帮着搭把手。”
郑钦文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谢谢王大夫,谢谢你们大家。要不是你们用玉米须给我治病,我还不知道要躺到什么时候呢。等我病好了,一定帮咱们百草堂多收些玉米须,让更多人知道这玉米须是个好东西。”
而另一边,济世堂的门板关了大半,只留一道缝透着里面昏黄的光。刘二蹲在柜台后,正用布擦着沾了霉斑的玉米须,听见门外传来脚步声,慌忙把布藏到桌下——进来的是孙玉国,他穿件油亮的绸缎马褂,往日里梳得整齐的头发此刻乱糟糟的,脸上满是焦躁。
“师父,咱这药铺真没人来了?”刘二搓着手站起来,鼻尖上沾着点玉米须的碎渣,“今早李婶来问药,一听还是咱之前的玉米须,扭头就往百草堂走,说那边的药喝了管用。”
孙玉国狠狠拍了下柜台,药斗上的铜环叮当作响:“没用的东西!当初让你收玉米须,谁让你专捡发霉的?还掺玉米叶!现在好了,全镇人都知道咱卖假药!”他越说越气,抓起桌上的算盘就往地上摔,算珠滚得满地都是。
刘二缩着脖子不敢吭声。他哪是故意收坏的?前阵子孙玉国说要压低成本,让他用三文钱一斤收玉米须,村民们宁愿把好的送给百草堂,也不肯贱卖给他,他只能去捡人家扔了的霉货,还偷偷捋了些玉米叶充数。
正闹着,门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孙玉国以为是买药的,赶紧整了整马褂,喊了声“请进”,抬头却见是钱多多,身后还跟着两个扛着药材的伙计。
“孙掌柜,别来无恙啊?”钱多多笑眯眯地走进来,目光扫过空荡荡的药堂,最后落在柜台上的霉玉米须上,“我听说你这儿玉米须存货多,特意来看看,南方药商正收这个呢,给的价钱可不低。”
孙玉国脸色一僵,慌忙用布盖住玉米须:“没……没多少存货,都卖完了。”
“卖完了?”钱多多故作惊讶,弯腰捡起一片掉在地上的玉米叶,“那这是什么?孙掌柜,你这玉米须里掺玉米叶,还敢卖给药民,就不怕出人命?”他声音陡然提高,门外路过的村民纷纷停下脚步,扒着门缝往里看。
孙玉国额角冒出汗,伸手想去拉钱多多:“钱老板,有话咱屋里说,别在外人面前嚷嚷。”
“外人?”钱多多甩开他的手,指着门外的村民,“这些都是吃了你假药的乡亲!前几天王大夫用玉米须治病,你却让刘二散布谣言,还卖掺假的药,害得人家恶心呕吐,你良心过得去吗?”
这话一出,门外的村民炸开了锅。李婶挤进来,指着孙玉国的鼻子骂:“好你个孙玉国!我家老头子喝了你家的药,拉了三天肚子,你还说百草堂的药是假的,你才是黑心肝!”
刘二见势头不对,偷偷往门后溜,刚摸到门槛就被村民拉住。“你别想跑!是你收的霉玉米须,还掺了玉米叶,今天必须给我们个说法!”村民们围着刘二推搡起来,吓得他脸色惨白。
孙玉国见状,腿一软差点跪下,幸好扶住了柜台。他行医多年,最看重脸面,如今被当众揭穿造假,以后在青溪镇再也抬不起头了。“钱老板,我知道错了,你帮我劝劝乡亲们,我再也不敢了……”
钱多多叹了口气:“知错就改还不晚。王大夫常说,药材无贵贱,对症就是好药。玉米须虽不值钱,可掺了假就成了害人的东西。你现在把假药都烧了,再去百草堂给乡亲们赔个罪,或许还有转机。”
孙玉国咬了咬牙,转身冲进内堂,抱出一筐掺假的玉米须,又让刘二把藏在床底的霉药材都搬出来,堆在药铺门口。他划亮火柴,火苗“腾”地窜起来,烧得玉米须噼啪作响,黑烟带着霉味飘向空中。
村民们看着燃烧的假药,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李婶说:“孙掌柜,你要是早这样,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烧完假药,孙玉国脱下马褂,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短衫,跟着钱多多往百草堂走。路过玉米地时,见王雪正教村民们挑选玉米须,她手里拿着一根棕黄的玉米须,大声说:“大家记住,要选这种纤维坚韧、没霉点的,煮水时用文火,煮半个时辰药效最好!”
到了百草堂,王宁正在给郑钦文换药。郑钦文的腿肿已经消得差不多了,正帮张阳整理药柜。见孙玉国进来,他愣了愣,随即笑着说:“孙掌柜,你来了?王大夫刚还说,想请你过来聊聊药材保存的事呢。”
孙玉国脸一红,走到王宁面前深深作揖:“王大夫,我错了。我不该掺假药材,还散布谣言,害了乡亲们,也坏了行规。”
王宁扶起他,目光落在他沾了炭灰的手上:“知道错就好。行医抓药,靠的是良心。你看这玉米须,不值钱,可救了青溪镇的人。以后咱们好好做生意,把济世堂的名声赢回来。”
孙玉国眼圈一红,重重点头。这时张娜端来一碗玉米须水,递给他:“孙掌柜,喝碗水吧。这是新鲜玉米须煮的,喝了解气。”
孙玉国接过碗,一口喝下去,清甜的味道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堵着的郁结也散了些。他看着百草堂里忙碌的众人,看着窗外晒得金黄的玉米须,突然明白,真正的好药,从来不是靠掺假牟利,而是藏在医者的仁心里。
深秋的青溪镇,玉米地里的玉米穗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在风中轻晃。可百草堂的后院里,却堆着好几筐晒干的玉米须,棕黄的纤维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空气里满是清甜的药香。
这天清晨,百草堂刚开门,就见郑钦文领着十几个村民,抬着一筐玉米须,还捧着块红绸包裹的牌匾走了过来。郑钦文的腿已经完全好了,走路稳健,脸上满是笑意:“王大夫,我们是来谢您的!这筐玉米须是村里家家户户凑的,都挑的最好的,您留着以后入药;这块牌匾,是咱们全村人的心意,您可得收下!”
王宁赶紧迎上去,掀开红绸,只见牌匾上写着“玉米须解民忧”五个烫金大字,笔力遒劲。他心里一暖,眼眶有些发热:“乡亲们,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这么客气。”
“怎么能不客气?”李婶从人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玉米饼,“要不是您用玉米须给我们治病,我们还不知道要受多少罪呢!孙掌柜现在也改好了,昨天还帮我家收玉米,说以后再也不掺假药材了。”
正说着,孙玉国和刘二也来了。孙玉国穿件干净的青布长衫,手里提着个药箱,刘二则扛着一袋新收的赤小豆。“王大夫,这是我托人从外地买来的赤小豆,颗粒饱满,没受潮,您收下补药斗。”孙玉国把赤小豆递过去,又打开药箱,“这里面是我整理的药材保存方子,以前我总想着省钱,没好好保存药材,现在才知道,药材好,药效才好。”
王宁接过药箱,翻开里面的方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药材的储存方法,连玉米须的烘干温度、保存湿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抬头看向孙玉国,笑着说:“孙掌柜,你能明白这些,比什么都强。以后咱们两家药铺,多交流药材知识,一起为乡亲们治病。”
孙玉国重重点头:“您放心,我以后一定以您为榜样,凭良心做生意。昨天钱老板还跟我说,想把咱们青溪镇的玉米须卖到南方去,说这是‘救命的好药材’,到时候咱们还能帮村民们多赚些钱。”
“那可太好了!”王雪蹦蹦跳跳地从后院跑出来,手里拿着个装满玉米须的香囊,“我把玉米须和陈皮混在一起,做了些香囊,挂在屋里能驱湿气,乡亲们要是喜欢,都可以来拿!”
村民们一听,都围过去要香囊,百草堂里顿时热闹起来。张娜忙着给大家倒玉米须水,林婉儿则坐在一旁,给村民们讲怎么用玉米须煮水:“大家要是平时觉得腿胀、小便少,就抓一把玉米须,加几片生姜煮水喝,能利水;要是家里有孩子不爱喝水,也可以加些红糖,甜甜的,孩子也爱喝。”
钱多多这时也赶来了,他骑着马,马背上驮着几个大箱子:“王大夫,我来送好消息啦!南方的药商听说咱们青溪镇的玉米须药效好,特意订了五百斤,这是定金,您先收下,等玉米须运过去,再给尾款!”他把一个沉甸甸的钱袋递给王宁,又笑着说:“我还把您用玉米须治病的事写进了《药材记》,以后咱们青溪镇的玉米须,就成了有名的‘药须’啦!”
王宁接过钱袋,转手递给张娜:“把这些钱分一半给村里,帮着修修村口的路,再买些药材种子,分给村民们种。剩下的,就存起来,以后乡亲们来看病,要是家里困难,就免了药钱。”
村民们一听,都鼓起掌来。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百草堂,落在牌匾上,“玉米须解民忧”五个字闪闪发光。王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当初没人在意的玉米须,如今成了救急的好药材;曾经针锋相对的两家药铺,如今成了携手互助的伙伴;青溪镇的乡亲们,也因为这不起眼的玉米须,变得更加团结。
夕阳西下时,村民们才陆续离开。百草堂的灯亮了起来,王宁、张娜、王雪、张阳、林婉儿、孙玉国围坐在桌前,喝着玉米须水,聊着以后的打算。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玉米须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秋天里,关于仁心、关于药材、关于温暖的故事。
王宁看着桌上的玉米须,轻声说:“药材无贵贱,仁心价更高。只要咱们守住这份初心,往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这玉米须一样,平凡却有力量。”
众人都点点头,目光坚定。青溪镇的夜,安静而温暖,百草堂的药香,伴着玉米须的清甜,飘向远方,也飘向了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