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三世》最新章节。
章邯的手指触到帛书时,掌心的冻疮崩裂开来,血珠渗入“臣邯顿首“四字。帐外呼啸的北风卷着冰碴拍打牛皮营帐,火盆里的柞木炭发出细碎的爆裂声,像极了巨鹿城下秦军战旗撕裂的声响。
“大将军,太医令到了。“司马欣掀帘时带进一股雪沫。这个素来稳重的长史官,此刻捧着药箱的手却在发抖——箱角沾着暗褐色的血渍,是旬日前为掩护信使突围时中的流矢。
章邯没抬头。他的目光凝在帛书末尾的朱砂印上,那方“受命于天“的玺纹缺了一角,让他想起去年望夷宫事变时,胡亥坠落的玉玺在台阶上磕出的裂痕。太医令跪坐案前解开麻布包裹,浓重的血腥味中混着艾草气息:“陛下命下官带来骊山新炼的金疮药,还有......“
“还有二十车黍米,对吧?“章邯突然冷笑。他扯开帐帘,月光映出营外蹒跚的刑徒军——那些被削去左耳的士兵用破絮裹着头,在雪地里挖着草根。更远处,楚军哨塔的火把连成赤链,恍如当年项羽焚烧秦宫的大火。
太医令的银针在火盆上灼烧时,章邯的脊背突然绷紧。三棱针尖刺入肩胛旧伤的瞬间,他仿佛又看见蒙恬将军站在长城堞垛上,玄色大氅在朔风中猎猎如旌。
“三十七年秋,蒙将军在此处教末将辨识匈奴狼烟。“章邯的指尖划过舆图上的九原郡,“他说烽燧传讯,快不过人心向背。“
太医令的针突然顿了顿。他从药箱底层取出半片残简,边缘的灼痕与章邯怀中那封蒙恬绝笔如出一辙:“这是陛下从骊山地宫所得,蒙将军临终前刻的。“
章邯的瞳孔在火光中收缩。残简上的字迹力透简背:“臣请罢阿房之役,以工代赋,使刑徒垦边...“简末被血渍模糊的,正是他熟悉的蒙氏印鉴。帐外忽然传来楚歌,唱的是“时不利兮骓不逝“,却让章邯想起蒙恬教将士们唱的《秦风·无衣》。
值夜的戍卒王三狗被冻醒时,发现怀里揣的家书湿了一片。这个南阳老兵慌忙就着月光展开竹简,刻着“赐田二十亩“的字迹已晕染模糊。同帐的楚地降卒翻了个身,梦中呓语混着郢都腔调:“阿母,秦人分田了...“
王三狗摸出半块麦饼,这是昨日楚军射进来的劝降粮。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被车裂的南阳同乡临终嘶吼:“告诉秦王,我家那五亩桑林...“血沫喷在竹简上的形状,正如此刻帛书上的玺纹。
帐外传来压抑的咳嗽声。王三狗探头望去,见章邯独自立在哨塔下,大氅上积了层薄雪。将军手中握着的,似乎是半截折断的箭杆——王三狗认得那制式,是巨鹿之战时秦军最后的弩箭。
司马欣解开第三层药箱时,青铜夹层里的物件让章邯骤然起身——那是蒙恬的青铜胄,额心镶着的玄玉已被击碎,裂痕中渗着黑褐色的血垢。
“陛下说,当年蒙将军遭赵高构陷,至死未卸此胄。“太医令的声音轻如雪落。章邯的指腹抚过胄沿的铭文“十六年,大良造鞅监制“,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喉间泛起的铁锈味与当年蒙恬咯在他战袍上的血如出一辙。
帐帘猛地被掀开,斥候裹着风雪跌入:“楚军又杀降卒!“染血的布包滚落在地,露出十根冻僵的手指——指节粗大,掌心茧子位置显示主人惯用长戟。章邯认出这是旧部涉间的亲兵统领,上月刚派去诈降。
子夜时分,章邯独自登上漳水冰面。怀中的血书被体温焐得发烫,子婴的朱批在月光下如火焰跳动:“将军可闻频阳耧车声?“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初为裨将时,蒙恬在长城脚下试用的新式农具。那些翻出的黑土里混着匈奴的箭簇,却比任何战利品都让将士们雀跃。
冰层下传来沉闷的断裂声。章邯拔出佩剑刺入冰面,撬起的冰块中赫然封着具秦军尸首——年轻的士兵双目圆睁,怀中紧搂着卷田契,帛角绣着“骊山工曹“的暗纹。这是今春刚实行的新制,阵亡将士遗属可凭此契领田。
“大将军!“司马欣的惊呼从岸上传来。章邯回头,看见营寨方向火光冲天,楚军骑兵的轮廓在焰色中如鬼魅起舞。他突然纵声长笑,笑声惊起寒鸦,剑锋在冰面刻下深痕:“章邯在此立誓,必使二十万兄弟归乡事农!“
太医令为最后一名伤兵包扎时,东方已泛鱼肚白。章邯的中军帐内,染血的帛书铺满案几,蒙恬胄上的玄玉被嵌入帅印。司马欣捧着连夜绘制的行军图,墨迹未干处标着三条归秦路线。
“走阴山古道。“章邯的指尖划过舆图上的长城残迹,“当年蒙将军在此处藏粮十万石。“他的甲胄内衬突然滑出片竹简,上面是王三狗偷偷塞给他的南阳民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帐外突然响起骚动。王三狗赤脚奔入,怀中抱着个襁褓——是楚军屠村时救下的秦人遗孤。婴孩脖颈系着半块玉璜,刻有“骊山陵戍“的字样。章邯解下大氅裹住婴儿时,发现自己的手在抖,就像当年第一次抱起刚出生的幼子。
二十万刑徒军集结时,漳水冰面在晨光中泛着幽蓝。章邯站在蒙恬的青铜胄前,手中擎着子婴亲赐的玄鸟旗。旗角破损处露出始皇帝东巡时的绣纹,被朔风扯出裂帛之声。
“诸君可识此物?“章邯举起染血的田契,冰原上响起铠甲碰撞的轰鸣。前排的老兵突然跪下,从怀中掏出用油布包裹的家书——新制的“农功钱“从纸隙滑落,在雪地上闪着青铜冷光。
当《无衣》的歌声从后阵响起时,章邯的剑锋指向咸阳方向。二十万人齐声应和的刹那,漳水冰层轰然开裂,蛰伏的鱼群跃出水面,仿佛蒙恬将军在阴山击节的回响。
蒙毅在金城收到狼烟讯时,手中的耒耜正翻出新泥。他望着南归的雁阵,忽然想起章邯少年时在频阳军营写的血誓:“愿为君侯守土,虽万死不易。“彼时蒙恬用剑尖在简上批注:“守土易,守心难。“
骊山工坊的匠娥连夜铸造的犁铧,此刻正随章邯大军北上。在某个装辎重的木箱夹层里,藏着王三狗塞进的婴孩襁褓——用二十封阵亡将士的家书缝成,每处针脚都缀着麦种。
子婴在咸阳宫展开最新战报时,玉简上的“34“被朱笔圈起。他推开北窗,晨风中传来渭水畔的夯歌声,那是归乡刑徒在修筑水渠。匠娥设计的闸门上,蒙恬胄的纹样与农具图腾交错,在朝阳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