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落门》最新章节。
成都。
蜀汉皇宫。
大殿内,接二连三的八百里加急信差将前方信息急速却又断断续续地传递回成都,朝堂上早已经开锅了一般,沸腾,焦躁,惊恐,狐疑,害怕,庆幸……什么样的神情和心理都有。
而前线信息想要回到成都,无论走哪一条蜀道,那都叫蜀道,后世的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蜀道难》中描绘其行道之艰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正因为如此,所以,信息传递就显得异常艰难,却又愈加珍贵。
而最近几天的信报,尤其密集,每一封信报都让人狐疑,揪心,痛心,忐忑不安。
诸葛丞相的病情是一日三报,一报严重甚于一报,李福被皇帝刘禅派到前线去,已经是十多天前的事情了,关于丞相病情的信报,全部由李福亲手发出,在信报里,甚至已经用到了“临终”字样。
最后一封关于丞相病情的信报,则说丞相已经于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夜去世。
谏议大夫杜琼精于天象,擅长谶纬之术。当诸葛亮去世的信报尚未回转之时,也就是八月二十三日夜,流星过天际,分野在关中渭河一带,杜琼就已经算定丞相不在了,只是事关诸葛亮生死大事,他只敢悄悄告诉两个人,一个是皇帝刘禅,一个是他自己的亲传弟子谯周。
后来李福杨仪等人的信报证实此事,整个成都顿时陷入一片惶恐之中。要知道,自从先帝去世后,整个蜀汉政权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诸葛丞相在转动,千万斤重担系于其一身,即便是一直和蜀汉小朝廷不怎么对付的益州土着们,也不得不承认,唯有强权如斯的诸葛亮,才是蜀汉的擎天柱压舱石一般的存在。
而现在,擎天柱倒下了,压舱石不见了……
朝廷上下一片悲恸。
惶恐,无助,甚至发生了谯周私下去问道于老师杜琼“代汉者当涂高也”具体为何解的诡异事件。
强权丞相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将正式进入后诸葛亮时代,权力的再分配是必然的,几大帮派的斗争,也将呈白热化,没有了诸葛亮的压制,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其实在诸葛亮临终之前,争夺,就已经开始了。
皇宫内悲恸的氛围才刚刚开始,许多人的眼泪刚刚流出来,就被接下来一封又一封的信报给搅和得乱七八糟。
这些信报,一封比一封诡异,一封比一封让人瞠目结舌——
杨仪信报称魏延谋反!
魏延信报称杨仪谋反!
杨仪再次信报称魏延谋反!
魏延再次信报称杨仪谋反!
杨仪再次信报称魏延谋反,言魏延带兵烧毁栈道,企图阻止自己大军归途,称自己带领大军星夜赶往汉中!
魏延再次信报称杨仪谋反,言杨仪欲引曹魏大军入境,自己已经烧毁栈道,以阻止曹魏大军,称自己带领大军星夜赶往汉中!
不管谁是谁非,谁是真正造反的那一个,很显然,他们都将汉中作为第一重要的军事目标。
也就是说,一旦他们中真正造反的那一个先拿下汉中,蜀汉帝国的咽喉,就正式被其扼住!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更麻烦的是,其中不仅真假莫辨,成都除了3万最基本的中军,就连想派出军队提前抢占汉中,都不可能!
……
信使一拨接着一拨,如此重要的信报,自然会第一时间交到皇帝本人的手上。
本来哭得一塌糊涂的皇帝刘禅,这个时候吓得连哭,已经忘记了。
刘禅颤抖着双手,那信报在他手上多次掉落。他颤颤巍巍地问道:“诸位爱卿,杨长史与征西大将军互相告发对方谋反,这,这,这可如何是好?诸位爱卿,可有说法给朕?”
大堂之上,文臣居多,大家一筹莫展,真正能打仗的,对前方有些认知的,都随军在前线。
诸葛丞相的去世,已经如天塌了一般,压得众人喘不过气来。而魏延和杨仪的相互告发,更是将大家彻底压垮了,整懵了。
因为这二人现在对于蜀汉的意义,可都是非同小可。
魏延,当初的汉中太守,后升镇北将军陈仓侯,现在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在军中,可以称为不折不扣的上将第一名!其手中更是掌握着蜀汉最能打的军卒,论起在军中的影响力,无人能敌。
更因为,他对于蜀汉上下内外的熟悉度,堪称了如指掌。尤其北部防线,基本上是由他打造而成。
假如魏延谋反,蜀汉,将会被他捅出多少个窟窿来,谁也说不准。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而杨仪呢,虽然当初只是随军长史,负责后勤辎重的调度,但现在的杨仪,却是蜀汉北方前线第一人!诸葛丞相去世后,将所有大军全部交给他掌握着,他手里拿的,可是蜀汉丞相的印信!
假如杨仪谋反,更可怕,前线所有军队,也就除了魏延手里的那区区万人队,其余的,都可能被他一股脑地带着,拱手送给曹魏!
如果这样,就不是捅出几个窟窿的事情了,是直接给蜀汉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所以,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说话。
说什么都可能是错的,也都是瞎蒙的,所以,还不如不说。
但不说,显然是不行的,大家端着蜀汉的碗,吃着朝廷的饭,拿着朝廷的薪水,遇到事情了,都做了缩头乌龟,却也不符合大家的身份地位。
丞相府留府长史蒋琬硬着头皮出班奏曰:“陛下,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然其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臣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
几天前才从前线返回来的黄门侍郎董允亦奏曰:“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若杨仪,才干敏达,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其实蒋琬和董允他们说的话,也多有违心之言,都是按照自己的感官进行推理而来。杨仪是文官,一直在丞相府任职,和蒋琬算是扎扎实实的同僚,包括董允在内,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那一拨人,说话时,自然也就向着自己人了。
另外一个,也不能全部怪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站队杨仪,而不是魏延,毕竟老魏这家伙平素过于强横霸道了些,将杨仪欺负得够呛,不仅没了面子,就连里子,也经常被老魏丢地上摩擦。
总而言之一句话:老魏得罪的可不仅仅是一个杨仪!
在这紧迫时刻,也只能如此表态了。其他人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干脆就不说吧。毕竟这个时代,通讯技术就是如此,全靠人马奔走,得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谁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获得真相。
至于有没有人想替魏延说话的,答案是有。但这个时候敢于站出来的说的,却没有。谋反,可不是其他什么事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于无形。搞不好,便是夷灭三族,你敢随便发言?
蒋琬董允个人猜测的话,对于刘禅来说,效果却是相当地好,刘禅也就从心底里相信了蒋琬董允二人之言,认定了魏延谋反,杨仪爱国。
于是,皇帝刘禅便问道:“若魏延果反,当用何策御之?”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选择一致:将责任推给已故丞相诸葛亮就对了。
蒋琬曰:“丞相素疑此人,必有遗计授与杨仪。若仪无恃,安能退入谷口乎?延必中计矣。陛下且宽心。”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把所有的荣光都推给一个已经死了的诸葛亮,也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一个死了的诸葛亮身上。此事无论后续如何,就看诸葛亮他老人家的啦。
反正,没咱们什么事儿。
诸多人暗暗地冲着蒋琬竖起大拇指,心里暗赞一句:“狗日的蒋琬,果然得了丞相的真传!”
这就是蜀汉政坛的现状,和无奈。
诸葛孔明一生智慧超群,文武兼备,大权独揽,鞠躬尽瘁。整个蜀汉都被他老人家一手掌握,十多年下来,大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和默契——蜀汉上下高举刘汉大旗,紧密团结在诸葛丞相的周围,向曹魏进军!
做的好,是诸葛丞相的英明伟大;做的不好,是诸葛丞相的失算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