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落门》最新章节。
在后世,辣椒是人们生活中最须臾不可缺的物种之一,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如此广大的区域,人们几乎是无辣不欢!
而重庆火锅里面,辣子,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有,贵州一个“老干妈”,在漂亮国度日快落国度都是当奢侈品销售的!
中国的历史书上,都说这玩意儿原产地是南美洲,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明朝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大航海期间。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蜀汉时期的南中,就发现了玩意儿!
有了这东西,简单点说,就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往复杂点说,即便在军事上、医药上,都很有用途。
这就有点扯远了不是?
其实后世,辣椒用在军事上,可不是沈腾瞎说,最简单的,辣椒粉在上风处泼洒出去,下风口的人呼吸后,就会丧失很大一部分战斗力,如果这个时代用了,不就等于后世的毒气弹么?
众人看沈腾说得斩钉截铁,也就懒得在这上面纠缠什么。
大家更希望听沈腾多讲一点。
因为沈腾的“其一”“其二”确实太震撼人心了。
对于南中的现在,甚至很长一段时期的未来,在座的这三位无一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个是朝廷赐封的南中唯一的蛮王,一个是现任的庲降都督府都督,一个是李氏未来掌门人,蜀汉的兴亭侯爷,如果一切顺利,他将会是下一任庲降都督府的都督,谁也不会怀疑。
对于南中,他们要感情有感情,要想法有想法,尤其是马忠,作为张翼的继任者,可以说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因为张翼的庲降都督任基本上算是失败的,性格坚毅但不懂得变通,执法严峻却不够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与情感,更没有考虑蛮族兄弟们的精神信仰。
最主要的,张翼在经济建设上,极少建树,既没有给豪酋如刘胄这样的人带来利益,也没有为普通蛮族人民带来福祉。相反的,他还想从南中扣点物资出来,供应蜀汉的北伐战场。
说到底,张翼的“文治武功”中间那个“文治”能力少了点。也可能是蜀汉根本就没有给他时间,也可能是张翼的行为迫切了些,总之,张翼在庲降都督府任上,算是彻底失败了。
张翼后来几乎遇到所有蛮酋豪族长老们的排斥,成为南中人民的公敌,以至于小小的牂牁郡竟然都建国了。
且兰国立,张翼将军也在第一时间进行征剿,但是,军事行动进展得极为不顺,因为此时虽然没有另外的伪政权建立起来,但不代表人家心里没有这个想法。
失去南中蛮族人民支持的战争,仅仅依靠南中庲降都督府的那几千人马,宛如陷入了南中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你前面走,后面的粮道便被断了。
你出城,还得担心老巢被人家给你放一把火烧了。
再说直白些,你士卒到沟渠边林子里去拉一泡屎,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张翼又是一个执拗的性子,一切都不顺,便越发地暴躁了,对待蛮人便再也没有了一点的好脾气。
势若水火,便是张翼将军庲降都督任上后期的真实写照。
马忠就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走马上任的。
只能说,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也已经认识到南中事务的迫在眉睫。
如果说当初诸葛亮南征,其推出“以蛮治蛮”的政治方针还可以勉力维持这十多年的话,其实到目前为止,这个政策已经遇到极大的障碍了。
障碍在于,第一,蜀汉政府内部高层已经对此政策表示不满,南中说起来是蜀汉政权帝国的后花园,但根本没有起到后花园的作用。
不仅仅没有起到后花园的作用,甚至还像一个无底洞一般,大量吞噬蜀汉帝国的财政和精力,更如同蜀汉帝国背部一个永远不会结疤的溃烂的脓包,将蜀汉的精气神一点点地抽光了。
第二,南中人民不乐意。
一开始,这政策确实让部分人先富起来,比如刘胄李氏孟氏杨氏这样的豪酋贵族,越来越好,几乎将南中的经济命脉都掌控了,用富可敌国来形容这些豪族,一点也不为过。
但南中人民呢?
南中人民的生活,却没有任何改变。
蜀汉的“以蛮制蛮”等于完全彻底地抛弃了广大的南中人民,只是养肥了诸多豪酋罢了。
蛮人见识不多,但不代表人家就没有脑子。十多年过去了,什么事情还不水落石出?有什么事情十多年了,还没有闹明白?
既如此,我们拥护你这个政府有什么价值?何必!不如我们自己管自己好了。
就“文治武功”而言,此时的马忠在整个蜀汉政府官僚队伍里面,算是顶级的了,堪称“文武双全”。但是,南中该怎么发展,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说实话,他还真不多。
不能说腹内空空可能有点冤枉了他,但真实情况,也差不多就那样。
目前为止,他能想到的,就是保持核心区域的蜀汉统治秩序,放开偏远山区的管制,维护豪酋的利益和稳定,尊重蛮族兄弟的习俗和信仰,选择核心区域建立市场,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平,化解汉夷之间的矛盾……
但真正在经济上的措施呢?
一点都没有。
诸葛亮在蜀中治水,在关中治水,算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主观高端经济行为,但在南中,放眼整个蜀汉,几乎都选择了战略性的无视。
其实不说马忠了,这个时代,真正具有较高经济开发思维的人,本就乏善可陈。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战争人才,最缺的,却是高端战略人才。
在民生方面,曹魏屯田军户,蜀汉治水治锦治盐铁,都算做得比较好的了,孙吴因为本来就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所以,什么也没有做。
但真要深究的话,曹魏的屯田,也不是为了民生而屯田,只是为了军事,不得不为之。
蜀汉治水,可以算是为了民生,但治锦治盐铁,出发点根本就不是为了民生,而是为了军事,为了敛财,为了打仗。
孙吴那边,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北民南移,东夷汉化,物产丰富,人家根本就不考虑民生那点事儿。
也正是因此,放眼这整个时代,几乎就没有一个在后世叫得响的“民生大家”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一个。
若真说有,那就把“诸葛亮”这三个字填上去好了。
所以,当沈腾的民生观念一经面世,顿时就显得不同凡响。
若放在后世,沈腾的这个观点一点也不新鲜,不过是集约发展某些特殊产业以求规模效益罢了,高中生的娃娃们都懂的道理。
而南中区域,确是最适合集约发展某些产业的,最简单不过便是种植业、采掘业,发展高端酿造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