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北宋包公演义》最新章节。
话说包拯诸人忙乱两月余去,至如今接迹渡浮尸案总算得以水落石出,包拯不胜快慰。然而,时节转眼已入阳春三月天气,近来晴爽暖和,户外早已是百花争奇斗艳,草长莺飞之景象,更闻屋檐下归燕呢喃声声,好不惬意。
这日,大约午后时分,包拯闲来无事,就陪伴着妻子董氏抱着小女包蕙,并邀得王古先生,共坐于一小园石桌边上消遣春色。此园虽不算广阔,然假山曲池,凉亭小径布局典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其间数种花卉亦不甘落后,竞相绽放。不远处,丫鬟小玥迈着轻盈的脚步,穿行于花丛之间,更显出婀娜多姿,形貌昳丽,一时间忘乎所以,任由包繶手牵其长妹包颖,相伴着伊的脚步陶醉于花草间。
此时,但见欧阳春手挽艾虎信步来到小园,二人见过包拯诸人后,欧阳春遂道:“今日此般风光旖旎,又已至深春时节,大人、夫人,王先生有意出城踏青否?”
对此,包拯感慨道:“今春以来,因衙门事务烦扰,确未能陪伴妻儿出城游玩。今难得有此闲暇,早闻天长城西有处佳境,名曰荭草湖。拯就借此陪同妻儿,邀请王先生、艾少侠夫妻往去一游如何?”
艾虎道:“在下亦有此意,今日荣幸与大人想到一处去矣。”
接着,王古颔首道:“倒不失为一好去处,今又承蒙大人、艾少侠有此雅兴,当速行之。”
故此,诸人相继起身,董氏遂招手示意小玥带领包繶、包颖近前来。一行人这便整装出发,漫步出城来,又往城西行不多久,便到得那湖光春色之佳境。
这荭草湖自古为广袤的河滩湿地,其处遍生荭草,故名曰荭草湖。其间碧水环绕,曲池婉转,波光粼粼,荭草苍茫,一派生机,景色之美世所罕见;望之绿荫如海,佳木葱茏,翠竹风荷,以及亭台楼阁,栈道廊桥,可谓巧夺天工。置身其间,不无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也。
一行人相邀着沿湖滨蜿蜒的小径游览一番,包繶对此更为欣喜若狂,有意步入草丛间跳跃穿行,长妹包颖于后紧追不舍,却使得董氏看着担心不已,赶忙遣小玥一路照应去。
不时,有得艾虎言道:“曾于城东宝林寺瞻仰王先生题于寺中之佳作,今面对此般湖光春色,先生可有好诗?”
见问,王古摆一摆手,含笑道:“艾少侠不必抬举在下!——再者,今有大人、夫人在此,不可使在下班门弄斧,出来献丑矣。”说话至此,他又转而向董氏言道:“早听闻夫人才思敏捷,惯于填词,今何不就荭草湖之美景,奉献一首来如何?”
欧阳春进而道:“王先生提议甚好,今日理当恳请夫人填词一首,方才不辜负如此佳境。”
待欧阳春说罢,董氏故意责备道:“欧阳妹妹,趁早将话打住。汝今日是有意偏袒王先生,找奴家难堪是否?”
董氏于话语间,还表露出一脸的苦楚来。故而逗得欧阳春反倒不好说话,忍不住坏笑一回。随后,包拯转而道:
“今言及诗词,却使拯忆起天圣五年新春时,内子于雪园填词一事,至今回想来,仍记忆犹新。”
董氏紧忙道:“夫君何必言此,那是一时戏谑之词,实难登大雅之堂。”
包拯又道:“既如此,内子今日就借眼前之湖光春色,填上一词,亦不负诸位盛情。”
既而,王古道:“听闻当年莱国公春日饮酒吟诗而作《踏莎行》,今日虽无士大夫间‘曲水流觞’之雅兴,然既是春游,又面对如此春草融融,碧波荡漾之景致,夫人可借此填《踏莎行》一首,也不失为天长之佳话耳。”
董氏此间并未言语,只颔首表示应诺,又将四周景物环顾一番,寻思移时,乃吟道:
“佳木葱茏,碧波缥缈,湖滩遍地生荭草。绿荫如海染春深,春枝舞动惊飞鸟。
“翠竹风荷,廊桥栈道,何须点缀奢精巧。欲将佳境赛瑶池,可怜拙笔情难表。”
王古回味一时后,评道:“夫人随口吟来,既有洄沿徜徉之词,在下不胜佩服之至。”
再说,包拯亦难免赞美两句,艾虎、欧阳春二人听取王古之言后,更为称颂不已。包拯无奈何,又只得陪同妻子谦逊了几语,才再度相邀着向前游览而去不提。
且说这日将近黄昏,一行人方才沿路往县城来。然行至离县城一望之地,眼前有一处小村庄,此村庄临近河岸建起,村外有一片田园,虽并未耕作,却碧草深深,更见一群白鹅游荡其间,甚是引人注目。至县城之道路就于村前河岸上通过,但见前面不远处,有一身形约莫十二三岁的仆童,正对着前路二人且叫且赶。可前面二人任其喊叫,并不与理会,只管行去。看那二人之身形,大概皆二三十岁之青年,看情形理应是主仆关系。一人穿着光鲜,头上皂纱巾飘逸,昂扬行路于前,到底有几分书生之神气;另一人肩挑一条竹担,担两头各挂一只竹笼,尾随其后而行。然笼中隐隐传出鹅之鸣叫声,与田间群鹅鸣叫声遥相应和。
不多时,却又见一中年长者迎面走来,将要于那主仆二人相照见时,只听得于后面追赶的仆童叫喊道:“官人,前面挑笼者盗我家鹅,可速拿住。”
那长者闻知,抢步上前,将挑笼的仆从一手扭住。挑笼的仆从遂放下笼来,乃愤愤道:
“老伯好生无礼,无故扯人何干?”
长者答道:“汝盗我鹅,竟不知羞耻,还言扯汝何干?”
那青年书生却道:“老伯何欺心如此?晚生笼中是各有鹅一只,然今彼此路途初见,老伯安能听信童子之言,凭空指责晚生仆从盗鹅?”
此时那仆童已赶将上去,他急忙扯住一只竹笼道:“官人,小的因偶回家去,于村旁撞见此二人,笼中并无鹅,然小的片刻复回,远远就瞧见此二人捉鹅上岸,故一路追赶上来,岂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