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北宋包公演义》最新章节。
却说在众多工匠数月的辛苦建设下,至来年春时,一座傍着千倾绿波,环境清幽,错落有致的星岩书院,在包拯差使尹明的督促下,终矗立于端州城北宝月台。当星岩书院落成,包拯又领着通判徐闻,录事参军陆丰,虞候广宁诸官吏,并及艾虎、尹明陪同下亲临视察。况众人对包知州在到任之初就建此书院,乃为振兴端州文化教育之举,一时溢美之词、钦佩之语,不绝于耳。既而,包拯却向在场之人道:
“今书院落成,当聘请博学之士掌教授课,然不知地方有何高士愿出此力?诸位理应引见之。”
对此,徐通判亦是疑问的目光看向陆参军、广虞候诸人。然陆丰、广宁虽思索良久,又相继摇一摇头。这时,惟尹明近前施礼道:
“大人欲聘请书院掌教,能否容小可一言?”
见此,包拯忙道:“汝何须多礼,但说无妨。”
于是,尹明道:“据小可所知,此地金津坊有一位梁刺史,本名燮,字汝和,号梅峰,祖籍乃西京洛阳人。听闻梁老曾经弱冠之年高中进士,初任南雄州通判,后升河南监察御史,端州知州等。尝两度敕授端州刺史,为端州作出不少贡献,倍受地方百姓敬重,多年前退居于金津坊。今大人若愿相请,想必不能推辞。”
包拯听罢,点一点头道:“甚好,甚好!”
说话间,包拯已领着众人将书院游览一番,对各种设施置办恰当,表示满意。更有几位慕名而来的后生,小心的尾随一游,然不少好奇的乡民则远远的于书院外围观之。
次日,包拯遂领着艾虎、尹明赴金津坊,寻访梁刺史而去。当抵达金津坊,但见其村庄座落于牂牁江北岸,毗渡头而建,确实一幽雅之地。然寻得梁刺史居所,入府探问,却很是不巧,其家人告知,梁老今日早晨,与二友人至端州城西,游梅庵去矣。因此,包拯诸人忙辞别返回,径直取道梅庵而来。
这梅庵位于端州城西郊,相传唐朝时惠能喜梅,客居端州城西岗时,曾于岗上植梅,以锡杖掘井。至宋太宗至道二年,有一位智远和尚为纪念惠能,在此处建庵,取名梅庵。梅庵四周筑有围墙,建有山门,正殿乃大雄宝殿、六祖殿,并建前后两廊相连;附建有众缘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梅园等。
当包拯诸人步入梅庵,访寻至梅园,远远的就见梅坡上驻足三人。而一位相貌魁梧,鬓髯斑白,声音铿锵的长者有吟诗道:
“一点尘难着,推窗晚翠开。
“早知延话久,悔不带诗来。
“医俗可无竹,耐交惟有梅。
“平生爱闲步,踏碎几莓苔。”
既而,另一位已是花甲之年,穿戴质朴而考究,身体健朗的长者言道:“今邃庵贤弟题《游梅庵》一首,于平易浅近中更见真情实在,不失为雅致之作……”
此时,包拯领着艾虎、尹明已过游廊,登上梅坡来。当与二长者,并及一后生,现年约莫三旬,虽生得其貌不扬,然于举手投足间足见气质不俗,必定饱学之士。待会面施礼之后,包拯道:
“扰二位长者雅兴,敢问谁是梁刺史?”
见问,适才就邃庵之吟诗有所言论者答道:“多年来,燮不过一僻村野老,今诸位特来相寻,有何事否?”
包拯回道:“拯于去岁兴建星岩书院,现已建成,望梁刺史不辞辛劳,掌教书院,以振兴地方文化教育。”
梁燮听后,顿了顿言道:“闻包知州上任半载,于地方做得不少利民之事。今以书院掌教之职特此相请,燮虽不才,亦义不容辞,当勉力为之。”
不久,随二位长者同游之后生,从旁言道:“书院初建,百端待举,今梅峰先生应诺书院掌教之职,若请邃庵先生以助一臂之力,岂不美哉。”
梁燮很是赞同的点一点头道:“择之小友提议甚好,原本亦难得一聚,不知邃庵贤弟意下如何?”
不待邃庵作答,包拯却拱手道:“拯虽知任于此,尚不识此二位尊姓大名,今冒昧之处,但请海涵!”
藉此,梁燮将身旁与其年龄相差无几,适才吟诗之长者介绍道:“此乃燮之故交,温州永嘉蔡槃,号邃庵者。”又就站于其下首之后生介绍道:“这位小友乃蔡州上蔡祖无择,字择之,是经术名士晋州平阳孙明复、已故文章大家郓州汶阳穆伯长二公之门生。”
由是,又各自拱手见礼,包拯不仅自荐与相识,并将随行之艾虎、尹明亦介绍一番后,便相邀步出梅园,择路至亭下就坐而谈。待诸人相继坐定,包拯遂言道:
“今有缘认识梁刺史与二位贤士,甚是荣幸。望二位贤士看拯薄面,暂居端州,与梁刺史同至书院讲学,乃地方生员之幸也!”
闻此,祖无择忙歉意的道:“感谢知州大人抬爱,然晚生自知学识不足,就书院讲学之事恐难胜任。今大人若不嫌弃,但愿至州府,于大人治下识得些断讼、施政之策,乃晚生心中所愿也!”
包拯听罢,思忖得片刻道:“既是如此,拯有一子二女,今二小女尚未读书,就请择之贤士屈尊教之如何?”
祖无择回道:“得大人以此相托,晚生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