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北宋包公演义》最新章节。
继而,诸人将目光转向邃庵先生。是以,蔡槃道:“余平生好穷游四方,今梅峰仁兄、包知州既有此诚心,余亦不推辞,当效绵薄之力,以期于包知州处讨些川资,自是美事。”
不料,祖无择竟笑问道:“盖邃庵先生之高尚情操,何以鬻学,堕入世俗之伍耳?”
蔡槃却感慨道:“人生于世,此衣食乃日常所需,安能免世俗之束缚耶?”
祖无择随之亦感慨道:“恩师伯长先生曾曰:‘金钱不过是国家借以掌控物质,利用人才之法器。’——据晚生看来,逐利乃世人之共性,故更不免受钱财所左右。”
进而,蔡槃又道:“俗谚曰:‘有钱使得鬼推磨。’又曰:‘钱财可以通神。’试想神、鬼皆受其驱使,何况人乎?可见世上之事,惟钱而已。——富贵者恣意妄为,践踏荣华,享福不尽;贫贱者卑躬屈膝,饱受辛酸,吃苦难当。然钱财之来去,却似乎有神灵暗中作祟,且一贯是嫌贫爱富,使之有钱者得生,无钱者得死,自古以来,大抵如此。”
在坐诸人听后其论,不无颔首认同者。因此,得梁燮说道:“言及钱财富贵之事,燮年少时尝听得一段传闻,今不妨讲来诸位听之。”
然后,他娓娓道来,将故事大致转述如下。
据说东京曾有一张待诏,虽于祖上继承有些遗产,却本是个痴呆汉子,但不知何故,日逐发积起来,世人呼做张百万。邻家有一李博士,生来乖巧伶俐,然钱财却东手来西手就去。他因见张待诏那样痴呆偏有钱用,自家这般精明偏无钱用,竟而郁病身亡。李博士魂赴酆都,遂将钱神告在察查司陆判官案下。
其书以状辞,告为钱神横行事:
“窃惟大富由天,小富由人。生得命薄,纵不能够天来凑巧;用得功到,亦可将就以人相当。何故命富者不贫,从未闻喂鸡牧羊,香爨偏满肥甘;命贫者不富,哪怕是克己度日,丰年不得饱暖。雨后有牛耕绿野,安见贫窭田中偶幸获增升斗;月明无犬吠花村,未尝富家厍里以此少损分毫。世路如此不平,神天何不开眼?生前既已糊涂,死后必求明白。——冤鬼李博士,哀哀上告。”
陆判官看毕,问道:“那钱神就是注禄官也,今如何呈状告他?”
李博士道:“只为他注得不均匀,因此告他。”
陆判官又问道:“怎见得不均匀?”
李博士道:“今世上有钱的坐在青云里,要官就官,要权就权,何其逍遥自在。无钱的就如坐在牢里,要长不得长,要短不得短,只恨生死两难。世上同是一般人,缘何这样厚此薄彼,岂不有失公允?”
陆判官却道:“此非注禄官不公允,世人钱财有无,皆因自取。”
李博士反驳道:“东京有张百万,邻里皆知他是个痴子,他的钱偏用不尽;小的一生世人皆道我伶俐,可偏钱财不济,生计艰难。若说钱财有无皆是自取,小的当比张待诏会取些。如何这样不公?乞拘张待诏来审个明白。”
陆判官遂发签从事,移时鬼卒拘张待诏至。陆判官见之,直问道:“张待诏,汝如何这样平地发迹,余财百万,汝在生敢做些歹事主?”
张待诏道:“小人生来痴愚,既不会算计,更不会经运,只是将平日所得俭用些而已。”
陆判官道:“说得不明白。”以是,唤注禄官过来问道:“汝做为世间钱神,如何却有偏向?一个痴子与他百万,一个伶俐的到底做个光棍!”
注禄官道:“这不是钱神的偏向,正是钱神的公道。”
陆判官遽问道:“怎见得公道?”
注禄官道:“钱财本是活物,能助人为善,亦能助人为恶。因见世上无钱的往往做出不好来,譬如骄人、做人、谋人、害人无所不至,这皆是伶俐人所为。因此,伶俐人我偏不与他钱。惟有那痴呆的人得到几文钱,深深地藏在床头边,不敢胡乱使用,任其堆积如山,也只是常物一般,名为守钱虏是也。因此,痴人我偏多与他钱。见张待诏省用,我就与他百万,移一窖到他家里去。见李博士奸滑,我就一文不与,即使给他百万也不够他几日用,如何说钱神不公道?”
陆判官听完,言道:“在理,我正可恶贪财浪费钱者,今理当剥去李博土衣服,罚他来世再做一个光棍。但有钱不用,要它何干?有钱人家尽好行些方便事,穷者周济他些,善者扶持他些,徒然堆在那里,死后亦带不来,不如散与众人,各自受用些,免得下民有不均之叹。”
为此,命注禄官将张待诏钱财另行改注,只够他受用罢了。及至审毕,则批道:
“审得人心不足而冀有余,天道以有余而补不足。故勤者余,惰者不足,人之所以挽回造化也;然巧者贪心,拙者知足,非天意播弄世人也。何言天命不由人乎?自是人定可以胜天也。——今断李博士来世再投生寒门,张待诏量减余赀,庶几处以半人半天之分,而可免其问天问人之疑者也。以后,纵居民者常存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之念头;然居官者勿召有钱得生,无钱得死之话柄。庶无人怨之业,并消天谴之恨。”
即时批完,又对注禄官道:“但是,如今世上有钱而作善者,急宜加厚些;有钱而作恶者,急宜分散去。”
注禄官却道:“但世人皆痴,钱财安能求得来,若不该得此钱财,虽是千方百计赚到手,一朝就抛却去矣。”
诸人听罢,无不感触良多。然闲话至此,眼见已是日没西上。于是,经包拯相邀下,诸人一并至州府。当诸人随包拯步入内宅,见过夫人董氏,又便遣丫鬟小玥去领包繶、包颖、包蕙姊妹来拜见三位先生;且又吩咐下人置备了酒宴款待一番后,当日就各自安顿歇下。
隔日,梁燮、蔡槃就著手书院招生授课,远近学子闻知,纷纷慕名而来,不数日,已招得不少生员;竟连泷水县陈子厚亦特此辞家,前来就学。包拯又特地命尹明于书院从事,并遣包繶至书院就读,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