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北宋包公演义》最新章节。
话说新年之后,包拯携家眷,又公孙策、艾虎夫妻等北上赴任,却因故淹留陈州日久,直至末春中,方到职京师开封府。同月,经包拯表奏,朝廷量及公孙策功绩,特授为鸿胪丞,天庆观教授,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转迁艾虎为左藏库使、带御器械,于开封府供职不提。
且眼见已将春末夏初,有包颖未婚之夫王向,今恰好在京。——今春适值朝廷开科取士,王向遂进京应试,时下已榜上有名,只等候授官委用耳。即日,王向忽闻包大人已任职开封府,便特地前来府衙拜会。
当王向走过商贾酒肆应接不暇,人群往来缤纷的八街九陌,只身来到城西一样楼阁排列,气象繁华的浚仪大街,坐落于街西北之开封府衙署外。——据闻,此府衙修缮于后梁开平元年,梁太祖朱温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历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至大宋。今放眼府衙,房宇规模广大,峻桷层榱,气势恢宏,不愧为“天下首府”也。
走近府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岿然竖立于衙署前之大照壁,正面镌刻着“第一衙署”几个大字,背面则卓尔不群,雕凿以一幅相传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佞之神兽獬豸图。于照壁两侧,建造有飞檐翘角,琉璃碧瓦之精致二亭,东亭曰“奉诏亭”,必定府衙官员接受诏旨的所在;西亭曰“颁春亭”,应是开封府颁布督导农耕春令的地方。
府衙门首,左右是一对雄壮威猛,神采炯炯之石狮,寓意威严守正、执法无私。府门匾额上大书“开封府”仨字,亦甚雄浑苍劲,且大门紧闭,更觉巍峨庄严。王向行至此,即有阍吏阻遏盘问。见此,他临机应变,假意道:
“听闻如今乃清正廉明之包大人为府尹,晚生特来陈状,劳烦几位通融禀报一二。”
不料一皂隶或许听语音知悉他是外乡人,侧身还目而视,言道:“既然汝有冤诉告,诉词如何,可否知晓府衙规矩邪?”
王向冷冷看着皂隶言行举止,就知大有勒取钱财的意思,未及与之理论,幸而遇包兴外出回转,认得是包颖准夫婿王少爷,忙上前言语,径直相领入府。
遂往里为仪门,东西分列掾吏房舍。穿过仪门为庭院,院中立一“戒石铭”,镌刻着与州郡官署相同之铭文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走过戒石,登阶是庄严肃穆之府衙正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堂正壁高悬匾额,上书“正大光明”四字。于匾额下方,绘以一幅大气磅礴的海浪澎湃图;公案上摆放着惊堂木、签筒、令牌等一应物件。入公堂内,相对两边是东、西厢房、皆府衙公干厅宇,亦无心细看。
过公堂经东、西花厅之院落,便至后堂,为府衙官员议事之都厅。都厅后面是齐民堂,穿过齐民堂,是几树腊梅葱茏,曲径通幽的后苑,周遭回廊环绕之楼阁,为府衙内宅。包兴引王向步入房屋,见面得包拯、董氏,王向忙施了礼,随身取出一枝金钗道:
“老爷、夫人,此是晚生送颖妹妹见面之礼。”
见此,董氏命在旁丫鬟无忧接手,拿去交与包颖,自不必说。一时,下人呈上茶点来,包拯吩咐王向落坐后,不免问道:
“自庐州一别,汝兄嫂可好,亦不知汝兄今迁转何职?”
王向答道:“去岁夏间,兄长于庐州任满,得以迁知东明,晚生便随兄嫂辞离庐州,同至京城以东之东明县。适值今春开科取士,晚生遂进京应试,现侥幸榜上有名。又难得老爷迁职京城,晚生将此喜事已遣信告知兄嫂。”
包拯、董氏听罢,只是相视而颔首,默然未与言词。既而,一旁包兴好奇问道:
“王少爷,那文少爷是否进京应试?”
见问,王向道:“自效贤弟因祖父于去岁春辞世,彼此已有一年余未尝照面。想必亦是此事耽误,其未肯赴京应试。”
对此,包兴毕竟别无话说,仅略略点了点头。然王向顿了顿,却转向包拯言道:
“老爷,晚生至衙署时,只见府门紧闭,阍吏乖张。但凡诉状势必由阍吏讯问呈报,甚至是否受理皆任其知会,使得诉状者不能直见长官。若不良皂隶恣意作梗,或借口勒取财物,遇有冤屈而困苦者,岂非无门投告矣。”
包拯执掌开封府不久,尚未顾及此些细情,闻言颇受触动,深深点一点头,甚以为然。——于是来日,包拯即整肃吏习,命大开府门,革除府衙积弊,诉状者得以直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曲直。此一举斩断府吏旧来假公济私、欺诬讹诈,多少作威作福之风气。
而于当日,一会儿饮茶毕,王向不肯久留,告辞将离去时,又包兴无意的问道:“王少爷出门在外,怎生竟无个侍从跟着?”
王向答道:“原有一年仅十二三岁之书僮,因不甚随心,现遣在兄嫂处听用。”
闻此,董氏则向包拯言道:“算来可寻与向婿倒是年龄相仿,亦随性安分,可使来今后跟从向婿如何?”
包拯听言首肯,于是命包兴去唤得可寻来,王向拜谢,携了可寻而去,不在话下。
此后,过不几日,知东明王回放下县内治务,携妻闵氏一行特此入京城,至开封府面见包拯、董氏,为其弟商议亲事。遂择以黄道吉日,就开封府内宅举行嘉礼,使王向与包颖成婚。
于成婚之日,不仅府衙众官吏携内子而至,热诚贺礼相庆;又包拯、董氏特意遣信南京董府,得内兄嫂董燏、常氏携长媳谭氏一行专程来会。此外,现任宰相文彦博携妻陈氏,翰林承旨赵概携妻朱氏,均撂下政务特来祝贺;兼枢密韩琦妻崔氏,参政王尧臣妻丁氏等,闻吉事亦持以锦缎、首饰一类礼物相继登门道喜。
——今言及鸿运旧友之赵概、王尧臣,概自皇佑三年初,徙为侍读学士,史馆修撰后,皇佑末年春,迁为右谏议大夫,任群牧使;至去岁初,拜翰林学士承旨。尧臣自皇佑三年冬,迁中书舍人后,至和元年夏初,升给事中,除同知枢密院事;于去岁三月,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位列执政。
当婚事礼毕,不说表嫂谭氏,妹妹包蕙,加上少不更事之艾雯雯相陪包颖于闺房;亦不说侍剑、知画、无忧闲来无事,与同久别相会之翠兰等,就外间忻悦趣谈;更不说董氏与嫂子常氏,并及欧阳春、闵氏相随着,延请陈氏、崔氏、丁氏、朱氏及府衙诸官吏之妻,饮食于客屋。单就后苑郁郁葱葱腊梅树边,宽敞的廊子下,包拯与内兄董燏相邀文彦博、赵概,兼公孙策、陈希亮等围坐一席;又王回相请冯浩、吕公孺、吴充、卢秉等邻桌而坐;再者,王向陪从艾虎等一道饮宴。而包兴差使众小厮理事于外,郑香则随同诸婆子操持于内,眼前是忙中有序,好不热闹,的确难以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