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最新章节。
只有知道暗号的抗联人员才能顺利进入密营,否则就可能被视为敌人。
暗号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是某种物品的摆放方式等。
如有的密营会在树上刻下特定的联络暗号,只有说出正确暗号的人才能找到密营的入口。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电报早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联络方式。
在东北抗战时期,抗联部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使用电报在密营之间进行联络。
例如,1936年夏,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指示建立红色无线电台,
并安排于保合到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驻地张木营子筹建电讯学校。
电讯教学设备是李兆麟、戴鸿宾率部袭击老钱柜时缴获的一部大功率日军电台。
三个月后第一期电训班结业,抗联司令部始建电信队,
各主力部队均配备电台和报务员,与北满临时省委保持密切联系,
随后将无线电通讯技术推广到各个地下交通站,建立起了无线电通讯网络。
但由于日军的封锁与围剿,抗联的电台等通讯设备获取困难且易损坏,
同时还面临着敌人的无线电干扰和监听,
所以电报联络不是密营之间唯一的联络方式,
更多时候要结合人员、信号、标记等联络方法共同保障密营之间的信息传递。
粮食供应对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军队都是重中之重。
东北抗战时期的密营主要通过提前储备、自力更生、缴获猎取等方式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提前储备包括民众支持、分散收集与囤积等方式。
东北有许多爱国群众会冒着被日军发现和迫害的风险,暗中为抗联部队提供粮食。
民众会在收获季节,将自家节省下来的粮食收集起来,秘密送往密营,
通过熟悉的交通员或者在约定的地点交接,
帮助抗联提前储备一定量的粮食,以应对后续作战和生活需求。
抗联战士自身也会在平日里分散行动,到一些较为安全的区域,
比如偏远的山村、小屯子周边,从同情和支持抗日的农户那里收集粮食,
然后分批将粮食运送到密营中囤积起来。
由于每次收集的量不能太大以免暴露目标,
所以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此项工作,积少成多来保障粮食储备。
自力更生包括开垦荒地种植、采集野菜野果等方式。
在密营周边相对隐蔽且适宜耕种的区域,抗联战士会开垦出小块的荒地,
种植一些诸如玉米、土豆、高粱等易生长且产量相对稳定的农作物。
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参与劳作,
虽然种植规模有限,但收获的粮食也能补充一部分粮食缺口,
例如在一些山谷间相对平坦且有水源的地方,战士们就会尝试开垦种植。
山林中有着丰富的野菜、野果资源,
在春、夏、秋三季,抗联战士会组织采集野菜,像荠菜、马齿苋等,
以及采摘野果,如山葡萄、山里红等。
这些野菜野果可以直接食用,也能进行简单加工储存起来,
在粮食紧张时作为重要的食物补充,缓解粮食供应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