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蜀江水碧》最新章节。
就这样经过他们二人的密谋,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主导的马嵬驿兵变计划开始实施。杨国忠以及杨玉环等杨家众人被悉数处死,陈玄礼陪同玄宗带着部分禁军继续向蜀地进发。太子李亨履行“天下兵马大元帅”职责,带领将士平定叛乱。在李辅国的运作下,父子之间的一场皇位之争,被顺利的掩盖过去。
李亨急急忙忙向着遥远的北方灵武奔去,那里是他的封地。在李辅国和太子妃张良娣鼓动下,李亨宣布登基称帝,庙号肃宗,并尊已到成都的玄宗为太上皇。诏书随即发往蜀地,李隆基这时才恍然大悟,感叹“相煎何太急”,无奈之下只得交出国玺,退出历史舞台。
刚刚登基的肃宗,急忙调回了陇右以西的所有军队,这些都是为防止吐蕃、大食等外敌侵扰边疆的强师劲旅,战斗力极强。同时又向北面少数民族回纥汗国租兵借将,参与国内的平叛之战。
在伏尔加湖的南岸鄂尔浑河北端,这里是回纥汗国的王廷,只不过是比较大一点的毡蓬、守卫森严而已。可这里面的人物,确实是让周边国家颤抖的“魔鬼”——回纥汗国英武可汗。
“父汗,唐廷遣使来我汗国借兵,为什么要如此答应他们呢?”在英武可汗旁坐着他的儿子移地健,悄声问道:“我们何不假借唐国的内乱,挥军南下,抢夺人畜,拓展疆域?如若父汗同意,有儿亲自带兵冲锋陷阵。”
“我儿强悍勇猛,为父自然高兴。可你没有全面分析权衡,就目前我汗国各方面情况,能与大唐抗衡吗?更重要的是一旦走上那条道路,很难保证唐朝廷不与叛军媾和,再返过头来一致对外,届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更加恶劣。”英武可汗神秘一笑,“我儿还不知道,他们向我方借兵所答应的条件,相比于你的主张要更加优厚,且没有一丝风险。”
自此之后,大唐朔方以西直到西域的大片领土已经无兵可守,被吐蕃等外族旋即侵占。光复后的“两京”,在肃宗事前承诺下,被借来的回纥将士洗劫一空。更为离奇的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王朝北方半壁江山的几个节度使职务,要么是由借来的外族将领担任,要么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将降唐后所拥有,祸患就此埋下。至此,这些藩镇各霸一方,相互攻讦,与朝廷为敌,大唐帝国的丧钟就此敲响。
原来,在肃宗向回纥汗国借调兵马时,承诺人家凡属回纥将士参与夺回被叛军占领的地方,土地还唐,其他人畜财物皆要归属回纥。所以,把叛军赶跑后的长安和洛阳等城池,尽遭浩劫。肃宗还保证,叛乱平定后的北方节度使,尽量让有战功的回纥将领担任,以利两国边境安宁。
元稹刚刚在亲人的祝贺声中度过了六岁生日,父亲元宽却因病而亡,留下孤儿寡母,在靖安坊偌大的宅院中艰难度日。按照唐朝规定,官员家庭佣人的使用是有级别限制的,元父的级别本就不高,佣人使用数量本就很少,平日里打理整个府邸的事情,母亲带着幼小的元稹也必须亲自参与。好在母亲是一个干练执著有耐心的女人,元稹整日里拉紧母亲的衣襟,在庭院里忙碌着。
“母亲,我来吧”!
“九儿还小,跟着学着就可以。”在劳作中总能听到母子两人的对话。
唐朝官员的薪酬待遇很高,国家补贴也很可观,但奖惩制度也很严格。旷工必须罚没工资,请假时长停发工资。更不近人情的是,为亡故父母守孝三年没有工资,并且需要解除原有职务。如果是官员死亡,更没有什么抚恤待遇,家庭原来的规模以及佣人的使用,也必须减持,否则那是违法的,如果被人参奏就要受到处罚。
但唐朝的法定假期很多,如春节元日节寒食节晦日节乞巧节中元节,以及很多的老子纪念日佛教纪念日等等,都是带薪休假的时光,除此之外还有皇帝赐予的假期和奖励。可以说大唐的官员,在顺境中还是风光无限的。
父亲病亡,对于元稹这样的家庭是雪上加霜。两个兄长也因为父守孝而停薪留职,每家的日子皆是捉襟见肘,有时不得不依靠转卖家中的佣人而度日。元稹更面临着到了进入学堂的年龄,却处在没钱延师的窘困之地。
“九儿,从今天开始母亲就是你的老师了,一切按照学堂的规矩学习。”母亲严肃的对着元稹说道。这对于一个刚满六岁的孩子来说,他只有轻轻的应声点头,依偎在母亲怀里。
为父守孝的三年光阴瞬间而过,在母亲艰辛的料理和不倦的教育下,元稹收获了快乐童年。但后续的日子还必须得熬,他的学业更需要巩固与拓展,母亲望子成龙的爱子之心,更不能有所倦怠。经过深思和沟通,母亲决定带着元稹离开靖安坊这座老屋,投靠远嫁凤翔的女儿,完成独自培养孩子的夙愿。
“母亲,我们还能回来吗?”在母子二人走出家门那一刻,元稹抬头看着母亲问道。
“那就要看你的学业如何了,学成的早咱们就能早日回来。”母亲抚摸着元稹的额头,酸楚的感觉涌上心中。
元稹只有一个姐姐,早年嫁于凤翔郡的崔家,那是一个荒凉去处。凤翔郡北靠黄土高原,西邻青藏群山,每一场与少数民族的征战,这里都要被波及。好在他的姐夫是当地稍有名气的儒生,家庭虽然不太富裕,却是一个其乐融融的温馨天地。更可喜的是元稹在学业上,又多了一位引导者,在自身修养上又有了引路人。“囊括百家,阅遍诸子,挺进仕途,跻身庙堂,为家争光”,这是在元稹幼稚心灵中,铭刻下的弘大心愿。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
元稹十岁那年的秋天,他跟随母亲和姐姐去到山坡上采摘野果,用以补充粮食的不足。在灌木丛中,那成团柔弱的纤细植物,沿着低矮的乔木果树爬到枝梢。元稹就询问这种植物的名称,母亲耐下心讲解这种叫“菟丝”的物种。由此元稹知道了菟丝是一种寄生性植物,纤细柔弱,无根无叶,只能依靠缠绕或攀沿其它依附物,并获取营养而生存,主要生长在如大豆、蒿草类地蔓物种之间。听完母亲讲述后,他沉思了好一段时间。
在姐姐家生活的这些年里,在与周围小伙伴的玩耍中,不时听到玩伴说他是在别人家里寄住,也不断有人问他家在何处?虽然是孩提间的无心言语,却在元稹幼小心灵中,留下了寄人篱下的印痕。今日在田间认识到的植物菟丝,引起了他的伤感,随即写下了那首少年时代的第一首小诗《兔丝》。
人生本也如此。对“依附”二字的诠释或许只有一种,但生命的走向却有千样万式,在繁杂的生活“丛林”中,谁又能说自己没有依附呢?
元稹在姐夫的呵护与严苛教育下,孜孜不倦的徜徉在书海里,家中的存书自然不多,已被他烂熟于心。由姐夫介绍,他开始了向周围借书阅读的时期,周边凡有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阅一空,后来他不得不去到离家十多里的齐仓镇李家拜访借阅。
李家是文化世家,曾经几代人都有进士及第,多人在朝堂为官,自然藏书繁杂,并对爱好读书之人礼遇有加。元稹每一次前去借阅,年迈的主人不但对他有求必应,还留与家人一道用餐,每当离去时还要千叮万嘱一路小心。
“我家也有一个小孙子,比你年龄较大,早年随其父母去到吴越之地生活,现正在外边游学。”老主人把他孙子的详细情况告知了元稹。在那位老人家心中,元稹是“生而岐然、孩而嶷然”之人,赞扬他是聪明早慧、德操不俗的神童。
在一个秋日的傍晚,元稹被邻里一位长辈带着回到家中。母亲看到来人和自己孩子的惊慌表现,以为可能是惹了是非,被人家寻上门来,急忙询问事由。
“郑娘子真是心大,小九儿差点儿出了大事”。邻居以重重的口吻说道,母亲虽仍面带笑容,但寒意却已经在背后隐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