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人生不过是个巨型瓜田》最新章节。
·【1】前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顺是一种美德。
但在很多父母的“亲情共同体”概念中,要求儿女孝顺他们的同时,还要连带孝顺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朋友。
在这类父母眼里,那是“爱屋及乌”;
可在年轻人眼里,那是“连坐式的酷刑”,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精力和金钱。
·【2】《婆婆要我们帮忙照顾一家老小》
有一年,除夕前几天,婆婆忽然叫我凌晨2点开车去火车站接舅舅。
舅舅是婆婆的弟弟,五十多岁,身心健全,在广州当老师。
年底是最忙的时候,我上班加班累得够呛,回到家就想睡觉。但婆婆以舅舅不熟悉路线、老公不会开车为由,还是坚持让我去接。
事实上,根本不用熟悉路线,从火车站到我们家打车只需10分钟。
我说:“我明天要上班,怎么一点都不为我考虑呢?”
婆婆是家中老大,下面三个妹妹,一个弟弟。
弟弟一度很有出息,17岁就考上重点大学,出来当老师。可是感情上沾花惹草,先是分居多年后离婚,再是被别的女人骗跑了钱,导致儿子不愿认他。
我婆婆格外心疼舅舅。舅舅在武汉买了房子,人又在广州,婆婆每天坐一两个小时的公交去帮他盯装修;
舅舅家没了柴米油盐,婆婆会买好送过去。有时看她跑来跑去太辛苦,我就开车接送。
这下可好,出现开头一幕:婆婆直接安排了凌晨2点的叫车服务,让我当司机!
为此,老公和婆婆大吵一架,虽然最后我还是去接了,但我告诉婆婆“下不为例”。
老公也对婆婆三令五申:“你孝顺你爸妈,照顾你家里人都可以,不要动不动拉上我们。”
公公对婆婆和家人的关系更是头疼,他言之凿凿:“等着看,你婆婆将来不仅要照顾老娘,还要照顾她弟弟!”
婆婆来自长寿之家,自己的父母都是90高寿。去年,老爷子去世,老太太的安置成了问题。
几个姐妹,各有各的难处。舅舅更不用说,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可能照顾好老母亲。
更何况,他在大城市待习惯了,回到村里守着老太太,那是万万不可的。
所以,不管婆婆和姐妹怎么劝他回来,他都在广州躲得远远的。
可人算不如天算,一夜之间,他在广州中风了,双腿开始“打摆子”,学校待不下去了,他也需要人照顾。
婆婆几个姐妹商量,把老太太接到武汉,跟着舅舅一起住。婆婆和她的妹妹周五晚上过去洗衣做饭做家务,周天或者周一再回来。
婆婆很幽怨:“老太太在弟弟妹妹每家都住过了,就是没来我这个老大家住过。”
我和老公考虑到婆婆做过腰部手术,不宜折腾,在自己小区租了个房子。
婆婆欢天喜地把弟弟和老母亲都接了过来,这才结束每周东奔西跑的生活。
老公说:“妈愿意跟她家人在一起,我们满足她。剩下的就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想想能过一下我们一家三口的小日子也挺不错,没想到一旁的公公说:
“那啥,我也要跟你们住。”
·【3】《孝顺的父亲,给我投递了个陌生男人》
我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见识过母亲被父亲“连坐式孝顺”带来的隐形伤害,害怕自己陷入这种亲情的泥潭中。
父亲有俩兄弟,大伯早年经商赚了一些钱,很早就搬去了省城,父亲多年独自照顾着年迈的爷爷奶奶。
但是在他们嘴里,我这个老实的父亲永远不及偶尔带点廉价礼品回来的大伯孝顺。
对此,父亲不仅毫无怨言,还总说让我们多与大伯家走动,“毕竟是血亲”,于我而言,大伯还不如隔壁老李头亲近,我很少主动联系大伯一家。
父亲极其不能理解我这种“冷漠”,说我们不懂亲情的可贵。
成年后,我和姐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外省生活,尽管距离在千里之外,我们却还是时不时地被父亲的“连坐式孝顺”伤害。
那天,我正窝在家里看电视剧,敲门声响起,我疑惑着“好像没点什么外卖”,我穿着睡衣开了门,门口站一腼腆男生,拉着大箱子,他问:“是蓉蓉姐吗?我是力哥(我堂哥)的弟弟,过来找工作……”
我还没弄明白他找我有什么事情,父亲的电话进来了:“那个……你力哥今年相亲了个对象,大伯说年底差不多就办酒,她弟弟这几天在你们那边找工作,你接待一下哈,反正你那边有两个房,不碍事,将就下……”
“我……”我转身躲进客厅回父亲,“我现在还是单身,你直接塞个陌生男人来我家,你也真是放心你女儿的颜值。”
“那个啥……那也挺好。”父亲匆匆挂了电话。
这是顺带着给我也相个亲了?
望着门口的“不速之客”,我狠了狠心,裹了件大衣,带他到楼下快捷酒店开了个房,就回来继续刷剧了。
不胜其扰的我,在和父亲推心置腹谈过多次无果后,曾狠心拉黑了父亲的所有联系方式。
·【4】《逢年过节,我都得陪他们表演》
老妈只有老舅一个弟弟,他俩感情很深。
在外地工作后,大部分亲戚,顶多春节见个面,只有老舅例外。
平日给老妈打电话,一定说老舅的家长里短:儿媳不孝,亲家没有社保,表弟啃老,老舅辛苦等等……
最怕上着班,老妈忽然发来的视频请求,一打开,一桌子熟悉不熟悉的亲戚,然后告诉我,她跟老舅一起,在娘家的亲友聚会上。
接着开始兴高采烈地挨个介绍,我不得不赶紧调小手机的音量,尴尬地坐在工位上,举着手机,一个个地点头微笑,然后用方言打招呼。
一般视频电话的结束都是:你们以后有事去南京,就找她,有车方便,带你们跑。
不要觉得,这只是句客套,事实上,真的有来看病的、旅游的、上学的,我都躲不掉。
那天,我正在上班,母亲大人一个电话摇过来:“你老舅家的侄子到南京了,他媳妇宫外孕,记得提点东西过去看望一下,代表你老舅家。”
不容我反驳,母亲大人已经挂断了电话,马上给我发来一个医院地址,接下来就是每个小时一条消息的连环夺命催——“到了没?”“记得买点东西,不要不讲礼性!”“不要给你老舅家丢人!”……
从始至终,她没有过问病人病情如何,只关心我的礼数到了没有,给老舅家给她老人家长脸了没有。
当然,这样的事迹,回头会成为春节时期,大家好不容易聚到饭桌上的谈资。
逢年过节,我都得陪着他们表演,除了表演母慈子孝,还要表演兄友弟恭。
因为我和表弟从小不在一起生活,长大后也不在一个城市工作,我们之间的交集甚少,更谈不上什么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