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李世民与渔家女曹婉儿的邂逅情缘》最新章节。
关于星辰指引方向,关于万物生长的规律,关于慈悲与仁爱,关于心怀远方。
那枚鱼骨贝壳护身符,是曹莹莹七岁那年,曹婉儿亲手为她戴上的。
那时曹婉儿已经病了很久。她靠在床头,脸色苍白,却带着温柔的笑意,将用自己一条旧珠链上拆下的细绳(那是她仅存的宫廷印记)串好的护身符,郑重地挂在莹莹脖子上。
“莹莹,”她的声音很轻,带着海风般的沙哑,“这鱼骨,是海给我们的筋骨,要坚韧;这贝壳,是海的馈赠,要珍惜。戴着它,大海会记得你,娘…也会一直看着你。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心里要有光,要敢往远处看…”
在渤海郡曹婉儿默默救助过无数渔民,她离奇的身世和临终时渔民们口中传颂的“仁心善举”,如同种子般在民间悄然生根。
最终,这些故事汇集成了民间的信仰,传到了微服私访的官员耳中,最终演变成了朝廷敕封的“护国庇民海神娘娘曹贵妃”。
那正在海边拔地而起的宏伟庙宇,正是对她人间功德的追认与升华。
此刻,曹莹莹与“渤鱼号”已经彻底驶离了港湾熟悉的轮廓,真正进入了波涛汹涌的外海。
巨大的浪头时而将船推向浪尖,时而又仿佛要将其吞噬进墨绿色的深渊。
船体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
水手们在甲板上紧张地忙碌着,呼喝声被风声撕扯得断断续续。
冥冥中,曹大柱终究是不放心,跟上了船,此刻他死死抓住主桅旁的缆绳,脸色发白,胃里翻江倒海,对着船头女儿的背影嘶喊:“莹莹!回来!危险!顶不住啦!”
曹莹莹却像钉在船头一般,双脚分开,稳稳地扎根在湿滑的甲板上。
她的青布头巾早已被狂风吹落,乌黑的长发在风中狂舞,如同海妖的旗帜。
巨大的浪花不断拍打在她身上,衣衫尽湿,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少女纤细却异常挺拔的身姿。
咸涩的海水糊住了眼睛,她却倔强地昂着头,目光穿透翻腾的浪沫,死死锁定着前方那片未知的、被风暴笼罩的深蓝。
每一次剧烈的颠簸,她都下意识地握紧胸前的护身符。
那粗糙的鱼骨和温润的贝壳,紧贴着她的心口,仿佛能感受到养母残留的温暖和力量。
“娘…”她在心中默念,声音被风浪吞没,“您看见了吗?我出来了!您说的‘往远处看’,莹莹听懂了!那一年两熟、能活人无数的稻种,就在前面!您在天上,和大海一起,看着莹莹,保佑莹莹,对不对?”
她的眼神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燃烧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火焰。那不是莽撞,而是一种被信念点燃的、一往无前的勇气。
养母临终的呓语,庙宇中神像低垂的慈悲目光,还有陛下诏书中那“香火永续”、“开拓万世”的磅礴意志,在她心中交织、沸腾!她不仅仅是为了寻找稻种,她是在践行养母未竟的心愿,是在回应那来自长安、也来自神只(在她心中,养母即是神只)的召唤!
“稳住舵!左满舵!避开那个涌!”她突然高声喊道,声音清亮,竟压过了部分风浪的嘶吼。
她凭借从小在海边摸爬滚打练就的本能和养母教导的观星识云之法,敏锐地判断着风浪的间隙和水流的走向。
她的指令清晰而果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让慌乱的水手们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长孙无忌派出的那名随员,一直隐在船舱的阴影里观察着一切。
他看到了老渔民的恐惧与无奈,更清晰地看到了曹莹莹在惊涛骇浪中展现出的那份远超年龄的镇定、果敢以及对目标的无比执着。
他悄悄在随身携带的、用石纳尔新式簿记法改良的密报册上,用炭笔快速记下:
渤鱼号已入深海,浪急风高。
曹氏女莹莹,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其志甚坚,似有所恃。护身符不离身,常自抚之。海神娘娘之佑乎?亦或其母遗志所驱?稻种之望,或可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在遥远的长安,将作监一处新辟的工坊内,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松烟墨香和新鲜木材的清香。
曾经吓得魂飞魄散的小太监双喜,此刻正穿着崭新的匠人袍服,脸上虽然还带着稚气,眼神却已完全不同。
那是一种沉浸在创造与使命中的专注光芒。
他正指导着几个年长的木匠和刻字匠,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一块块质地坚硬的枣木、梨木。
锯木声、凿刻声、打磨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
木屑像金色的雪花般飞舞。
旁边的架子上,已初步分类排列着数百个刻好的反体阳文字模,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此处笔画,须再深半分,否则刷墨不易均匀。”
双喜拿起一个刻着“税”字的木块,仔细端详着,对旁边的老匠人说道,语气沉稳。
老匠人连连点头,眼中没有轻视,只有信服。
谁能想到,这个差点因“私刻诏版”掉脑袋的小太监,如今竟成了将作监里最受瞩目的“活字印术”项目的负责人?
李世民那句“星火已燃,纵有狂风,亦永不熄灭!”如同烙印般刻在双喜心上。
他抚摸着那些自己亲手刻出的小小木块,仿佛能触摸到陛下所言的、足以“照亮暗夜”的力量。
他不再恐惧,只有无穷的动力。
他知道,自己手中这些冰冷的木块,一旦排列组合,蘸上墨汁,压上纸张,便能化身千军万马,将陛下的意志、朝廷的政令、乃至圣贤的智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遍大唐的每一寸土地,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星火!
龙首原上,李世民似乎心有所感。
他收回投向万家灯火的目光,望向东北方渤海郡的方向,又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将作监工坊里跳跃的炉火和飞舞的木屑。
风,依旧浩荡。脚下的长安城,灯火汇聚的河流仿佛更加明亮,更加汹涌地向着四面八方奔流。
石纳尔的“复式簿记”在西市商贾间激起的涟漪,曹莹莹“渤鱼号”在深海风暴中劈开的浪痕,双喜手下那些即将排列成文明新篇的活字木块……
这一点一滴的星火,正遵循着帝王的意志,也遵循着历史内在的洪流,顽强地燃烧、汇聚、蔓延。
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由无数微末之人手中星火共同点燃、由一位洞悉未来的帝王奋力引领的时代,其序幕已然在星夜下彻底拉开。
那被海风卷走的未来残影,似乎已不再重要。
因为,真正的未来,正在这坚实的土地和汹涌的人心中,被一点一滴地创造出来。
李世民的嘴角,在夜风中,勾起了一抹深沉而笃定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