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阿禾也凑过去看,孩子的眼睛是浅棕色的,像庐江渠里的水,此刻正盯着他手里的麻布看。他赶紧把刚换过的麻布又拧了拧,轻轻敷在孩子额头上,小声说:“不热了,很快就好了。”
半个时辰后,孩子的体温彻底降了下来,还喝了小半碗麦饼粥,靠在妇人怀里打哈欠。妇人抱着孩子,要给素问和秦斩磕头,被秦斩拦住了:“以后要是有百姓生病,就到村里喊一声,医署会派人去,别跑这么急,万一你自己再病倒了,孩子更没人管。”
他又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纸上画着几个简单的图样,是几种常见的草药,旁边还写着字:“这是治风寒、退热的草药,村里要是有人认识字,就让他们照着认,采来晒干存着,万一有急事也能顶一阵。等乡村医点建好了,每个村都会有个懂点医术的人,到时候就更方便了。”
妇人接过纸,小心地折好揣进怀里,又抱着孩子给阿禾也鞠了一躬:“多谢小先生刚才帮忙。”
阿禾赶紧摆手,脸又红了:“我没做什么,是先生和将军的功劳。”
妇人抱着孩子走后,院子里又静了下来,只剩下陶锅里剩下的药汁在慢慢变凉,还有风吹过桑树叶的“沙沙”声。阿禾站在石臼前,看着手里的药杵——刚才情急之下,他把药杵放在了竹榻边,杵头上还沾着点艾草的碎末。
他突然想起刚才秦将军给妇人铜板和麦饼的样子,想起素问先生喂孩子喝药时轻声细语的样子,想起孩子醒过来时,妇人眼里的光——那光比他前几天在云梦泽边看到的渔船灯火还要亮。
“在想什么?”素问走过来,手里拿着块布,帮他擦了擦袖口上的艾草末。
阿禾握紧了手里的药杵,抬头看着素问,眼睛里比平时亮了些:“先生,我以前以为,学好医术就是能认出所有草药,能捣好药,能煎对药。”他顿了顿,声音比刚才更坚定了些,“可刚才我才知道,不是的。”
素问笑了,伸手摸了摸他的头:“那你说,是什么?”
“是让百姓不用跑三里地求医,是让他们生病的时候不慌,是让他们知道,有人会帮他们。”阿禾指着院门外的路,那条路通向庐江郡的各个村子,“就像将军挖渠,不是只挖一条渠,是让所有田都能浇上水;先生建医署,也不是只在郡里建一个,是要让每个村里都有医点,让大家都能看上病。”
秦斩刚好从灶房出来,听到阿禾的话,停下了脚步。他看着阿禾,又看了看素问,嘴角微微扬了扬——这半个月,他看着阿禾从怯生生不敢说话,到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比看到庐江渠的水淌进农田时还高兴。
就在这时,阿禾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熟悉的提示音——不是他自己的,是之前秦将军偶尔提起过的“系统”。他没见过那系统,但秦将军说过,系统提示就像田里的稻草人,是帮着判断方向的。
【成功救治急症患儿,庐江郡百姓信任度+8%,解锁“乡村医点”建设模板。】
提示音很轻,却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阿禾的心湖里。他看着秦将军,又看着素问先生,突然明白了——原来“治好更多人”不是一句空话说,是要一步一步去做的:要采足够的艾草,要建更多的医点,要教百姓认草药,要让大家都知道怎么照顾自己。
他重新拿起药杵,这次没有用那么大的劲了。药杵落在石臼里,声音变得轻缓,“咚、咚”的声响混着艾草的香气,飘出医署的院子,飘向不远处的庐江渠,飘向李家庄的方向。
“先生,”阿禾一边捣药,一边轻声说,“等乡村医点建好了,我能跟着您去村里吗?我想教孩子们认草药,就像您教我一样。”
素问点点头,眼里映着晨光:“好啊。等桑苗再长壮些,我们就去李家庄,先给那里的百姓看看病,再教他们种艾草——艾草好活,种在房前屋后,夏天能驱蚊,冬天能熏寒。”
秦斩走过来,把刚才妇人落下的一只布鞋放在木桌上——是刚才他送妇人到门口时捡到的,打算下午让人送回李家庄。他看着阿禾手里的药杵,又看了看院角的桑树,笑着说:“等乡村医点建起来,我让人给每个医点都打个石臼,再刻上‘阿禾’的名字,让大家都知道,这是咱们庐江郡最用心的小先生捣药用的。”
阿禾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朵根,却还是用力点了点头。他低下头,继续捣着石臼里的艾草,这次的力道刚刚好,艾草的香气慢慢散开,裹着晨露的清润,裹着麦饼的甜香,裹着庐江郡清晨的烟火气,在医署的院子里慢慢飘着,飘向一个不会再有人因为生病而慌着跑三里地的明天。
中午的时候,太阳升到了头顶,医署院里的艾草已经晒好了。阿禾跟着素问把艾草收进布包里,分了一半放在竹筐里——是要给李家庄的百姓送去的。秦斩已经让人去通知木匠了,说要多打几个药柜,还要给每个乡村医点做个小木牌,上面写着“庐江医署分点”,木牌要用桑木做,这样能带着桑树叶的香气。
阿禾摸着布包里的艾草,突然想起刚才孩子醒过来时,小声说的那句“娘,香”——那是艾草的香,是药的香,也是有人在为他们着想的香。他悄悄握紧了手里的药杵,心里比刚才捣药时更踏实了些: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长,但只要跟着先生,跟着秦将军,一步一步走,总能让庐江郡的每个角落里,都飘着这样的香。
傍晚的时候,庐江渠的水又开始往田地里淌了,农夫们的吆喝声从医署院外传来,混着渠水“哗啦啦”的声响,格外好听。阿禾站在院门口,看着远处的夕阳——夕阳把庐江渠的水染成了金色,像撒了一地的麦穗,也把医署院里的艾草香,吹得更远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