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最新章节。
挂了电话,林砚之拦了辆出租车,报了美术馆的地址。车窗外,黄浦江上的游船缓缓驶过,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她想起刚才刘律师说的“公关脏手段”,忽然觉得,这场“版权迷局”不仅是技术和法律的较量,更是人心和底线的对抗——创艺未来为了利益,不惜抹黑他人、隐瞒证据;而她和团队,要做的就是用证据拨开迷雾,守住“尊重创作”的伦理底线。
出租车很快到了美术馆。版权部的负责人是个五十多岁的女士,姓周,之前和林砚之打过几次交道。听说林砚之的来意后,周主任立刻带她去了档案库:“林主任,我们的公开藏品授权记录都存在这里,每一份申请都有备案。创艺未来去年确实申请过一次‘学术研究使用授权’,但授权范围里明确写了‘仅限内部算法测试,不得用于商业创作’,而且有效期只到今年3月——《星坠黄浦》是5月创作的,早就过了授权期,也超出了使用范围!”
周主任从档案柜里抽出一份厚厚的文件,上面有创艺未来的盖章和陈明远的签名。林砚之接过文件,翻到授权条款那一页,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又是一条无法辩驳的铁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主任,麻烦您给这份文件盖个美术馆的公章,再出一份证明,说明创艺未来的授权情况。”林砚之把文件递回去,“我们听证会可能需要用到它。”
周主任点了点头:“没问题,我现在就让助手去办,保证半小时内给您。林主任,这些企业为了赚钱,连授权协议都不遵守,真是太不像话了!我们肯定支持您的工作!”
在美术馆等文件的间隙,林砚之收到了小陈的微信:“林主任,陈明远说训练日志涉及‘核心商业机密’,不能公开,还说要向伦理委员会投诉我们‘过度索取数据,干扰企业正常运营’。他还威胁说,如果我们再逼他,就联合其他AI企业‘反映情况’,说伦理审查‘影响行业发展’。”
林砚之看着微信,忽然笑了——陈明远的反应,恰恰印证了她的猜测:训练日志里藏着太多见不得光的东西。她回复小陈:“知道了,让他投诉。你把他的回复录音整理好,下午会议用。”
半小时后,周主任把盖好章的文件和证明交给林砚之。林砚之道谢后,立刻赶回办公楼。路上,她收到了王教授的微信,附了一张截图:“林主任,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线索!创艺未来的AI训练系统有自动备份功能,我们恢复了一部分3月的原始日志,里面有一条记录:‘导入特殊样本:张XX《夜归》,优先级:高,标注:隐藏’——这就是他们故意隐瞒的证据!”
林砚之看着截图,心里一阵激动。这条记录,加上美术馆的授权证明、图像对比分析,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她回复王教授:“太好了!下午会议重点讲这个,让技术团队准备好演示如何恢复的日志,以及这条记录的真实性证明。”
回到办公楼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小陈在楼下等她,手里拿着一份外卖:“林主任,您还没吃饭吧?我给您买了份简餐,您先垫垫肚子,下午还要开会呢。”
林砚之接过外卖,心里暖暖的。她拍了拍小陈的肩膀:“辛苦了,你也赶紧吃,下午还有硬仗要打。”
走进办公室,林砚之把美术馆的文件和王教授的截图放在桌上,开始梳理下午会议的流程。她在笔记本上写下:“1. 质证数据透明度:创艺未来拒绝提供完整日志,违反伦理审查要求;2. 举证授权违规:美术馆证明其超出授权范围、超期使用;3. 技术证据:原始日志记录+图像对比,证明隐瞒学习样本;4. 法律依据:国内外判例+伦理条例。”
写完后,她拿起桌上的狼毫笔——这是李老师昨天送来的,笔杆上还留着温润的木质纹理。她轻轻转动笔杆,想起李老师说的“这是我师父传我的,画夜景用了二十年”,忽然觉得,这支笔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创作者一辈子的心血和坚守。而《星坠黄浦》里那些看似完美的光影,不过是冰冷数据的堆砌,没有温度,没有故事,更没有创作者的心跳。
下午三点,临时会议准时开始。会议室里坐满了人,除了刘律师、王教授、小陈,还有伦理委员会的几位委员和技术团队的成员。林砚之把所有证据一一展示,从美术馆的授权文件,到王教授的技术分析,再到小陈的录音记录,每一份证据都清晰、有力。
“现在的情况是,创艺未来不仅隐瞒了训练数据来源,还违反了美术馆的授权协议,商业使用未授权的作品。”林砚之站在投影幕布前,语气坚定,“所以,我们调整听证会流程:第一步,先让创艺未来解释为什么拒绝提供完整训练日志;第二步,我们出示授权违规的证据;第三步,用技术证据证明他们隐瞒了学习张老师和李老师的作品;最后,刘律师结合判例,说明其行为的法律后果。”
一位委员皱着眉头问:“如果创艺未来在听证会上继续狡辩,说日志丢了或者被损坏了怎么办?”
王教授立刻回答:“我们已经恢复了部分原始日志,并且可以证明这些日志的真实性——日志里有系统自动生成的时间戳和加密签名,无法篡改。就算他们说丢了,我们的恢复数据也能作为间接证据,再结合图像对比,足够证明他们隐瞒了样本。”
刘律师也补充道:“根据《着作权法》第52条,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侵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创艺未来拿不出完整日志,又无法反驳我们的证据,就该承担不利后果。”
林砚之点了点头:“没错,证据链已经完整了。我们不需要他们‘承认’,只需要把证据摆在台面上,让听证会的评委和公众看到真相。”
会议快结束时,林砚之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林主任,我是创艺未来的员工。陈明远今天下午让技术部彻底删除所有原始训练日志,还说要找黑客伪造‘授权证明’。我这里有一份完整的‘特殊学习清单’,里面记录了37幅未标注的有版权画作,包括张老师和李老师的作品。我明天早上把清单放在美术馆门口的第三个邮箱里,您注意查收。请不要暴露我的身份,谢谢。”
林砚之看完短信,心里一阵感慨——就算在利益至上的企业里,也有人坚守着底线。她回复短信:“感谢你,我会保护你的身份。这份清单对我们很重要,谢谢你愿意站出来。”
会议结束后,林砚之留在办公室,整理听证会的最终材料。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办公楼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映在黄浦江面上,像一串温暖的星子。她看着桌上的证据材料,忽然觉得,这场“版权迷局”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真正的创作从不怕“透明”,因为它有温度、有故事、有创作者的心血;而那些藏着猫腻的数据,之所以害怕阳光,是因为它们经不起真相的检验。
她拿起那支狼毫笔,在纸上轻轻画了一道弧线——像流星划过夜空,也像一条通往公平的路。明天,听证会就要开始了,她知道,这会是一场硬仗,但她更相信,证据不会说谎,伦理不会缺席,而“尊重创作”的底线,终将被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