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恒山区地处黑龙江省鸡西市东南部,东与鸡东县接壤,西与滴道区毗邻,南与梨树区相连,北与鸡冠区交界,区域总面积约708平方公里。作为鸡西市的核心辖区之一,恒山区因境内的恒山而得名,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穆棱河支流横贯其中,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沉淀了深厚的工业历史与地域文化,是一座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城区。
一、历史沿革:从垦荒拓土到工业重镇的变迁
恒山区的开发历史与东北地区的垦荒运动、矿产勘探紧密相连,其行政建制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见证了从农业村落向工业城区的转型。
清末时期,恒山一带仍属封禁之地,仅有少量满族、朝鲜族先民在此从事渔猎与农耕活动,尚无明确行政归属。1907年,清政府废除东北封禁政策,实行“移民实边”,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陆续迁入,在恒山周边建立屯落,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逐步形成农业聚居区,此时该区域隶属密山府管辖。
民国初年,恒山一带的农业聚落进一步扩大,1912年隶属密山县第三区。1924年,东北军阀张作霖时期开始对鸡西地区进行矿产勘探,发现恒山一带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随后私人矿主开始在此开采小煤窑,矿工人口逐渐聚集,工商业初步萌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伪当局对恒山煤矿进行掠夺式开采,设立“恒山炭矿”,并修建铁路支线连接矿区,此时恒山成为日伪统治下的重要煤炭产地,行政上隶属鸡宁县。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恒山地区回到人民手中。1946年,中共密山县委在恒山设立区政府,隶属密山县;1948年,恒山区划归鸡西县管辖,成为鸡西县下辖的工业重点区;1957年,鸡西市升格为地级市,恒山区正式设立,成为鸡西市的市辖区之一,此后行政建制基本稳定,仅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短暂改称“恒山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区建制,沿用至今。
从清末的农业屯落到民国的矿产开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发展,恒山区的历史沿革始终与“资源开发”紧密相关,煤炭产业的兴起不仅塑造了城区的空间格局,更奠定了其作为鸡西工业重镇的地位。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两区两乡的空间格局
恒山区现辖2个街道、2个乡,分别是奋斗街道、大恒山街道、红旗乡、柳毛乡,每个街道与乡镇因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
(一)奋斗街道:城区核心与商业中心
奋斗街道位于恒山区中部,是恒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政府、法院、检察院等行政机关均位于此。该街道辖区东至恒山火车站,西至小恒山煤矿,南至穆棱河北岸,北至恒山公园,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高。
作为城区核心,奋斗街道的发展与煤炭工业紧密相关,上世纪50-80年代,辖区内聚集了小恒山煤矿、恒山机械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形成了以矿工家属为主的居住社区;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街道内陆续新建了商业步行街、超市、农贸市场等设施,如恒山商业街、奋斗农贸市场,成为居民日常购物、休闲的主要场所。此外,街道内还设有恒山区文化中心、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承担着城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功能,每年定期举办元宵灯会、夏季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二)大恒山街道:百年矿区的工业印记
大恒山街道位于恒山区东部,距区政府约5公里,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因境内的大恒山煤矿而得名,是恒山区历史最悠久的矿区街道。
大恒山煤矿始建于1926年,是东北历史上较早的机械化煤矿之一,日伪时期曾被大规模开采,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有重点煤矿,鼎盛时期矿工及家属人口超过3万人,街道内形成了完整的矿工生活社区,包括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矿工俱乐部等配套设施。如今,随着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恒山煤矿虽已缩减产能,但街道内仍保留着大量上世纪的工业建筑,如苏式风格的矿工宿舍、老旧的矿井井口、蒸汽机车库房等,成为恒山区工业历史的重要见证。此外,街道内的大恒山公园依托矿区闲置土地改建而成,园内保留了部分矿用设备作为景观,成为居民缅怀矿区历史、休闲健身的场所。
(三)红旗乡:近郊农业与生态养殖基地
红旗乡位于恒山区北部,东接鸡东县,北邻鸡冠区,辖区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下辖红旗村、义安村、艳丰村、长胜村等8个行政村,是恒山区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
红旗乡地处穆棱河冲积平原边缘,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恒山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近年来,乡内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艳丰村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年产蔬菜超过5000吨,供应恒山城区及鸡西市区;长胜村的生态养殖基地,以养殖东北黑猪、芦花鸡为主,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周边城市。此外,红旗乡境内的穆棱河段两岸植被茂密,形成了天然的湿地景观,每到春秋季节,大量候鸟在此栖息,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小众打卡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柳毛乡:矿产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
柳毛乡位于恒山区南部,南与梨树区相连,西与滴道区接壤,辖区面积约398平方公里,下辖柳毛村、莲花村、新胜村、团结村等6个行政村,是恒山区矿产资源最丰富、自然景观最多样的乡镇。
柳毛乡的名称源于境内的柳毛河,河流两岸曾遍布柳树,因而得名。该乡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还蕴藏着石墨、硅线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其中石墨储量较大,目前已有多家石墨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了从采矿到加工的产业链。同时,柳毛乡地处完达山余脉,山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超过60%,境内有莲花湖、十二道沟林场等自然景观——莲花湖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湖周群山环绕,湖水清澈,可开展垂钓、划船等休闲活动;十二道沟林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林中栖息着狍子、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是徒步、露营的好去处。近年来,柳毛乡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部分村落开办了农家院,提供农家菜、住宿等服务,吸引市区游客周末前来休闲。
三、文化脉络与历史人物:工业文化与红色记忆的交织
恒山区的文化脉络以“工业文化”为核心,辅以红色革命记忆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且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历史人物虽无全国闻名的大家,却有一批为当地发展、革命胜利作出贡献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成为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脉络:工业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恒山区的文化核心是“煤矿工业文化”,这种文化源于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煤炭开采历史,体现在矿区建筑、生活习俗、精神传承等多个方面。例如,矿区内的苏式建筑(如大恒山煤矿职工俱乐部)、矿用铁路、蒸汽机车等,是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矿工精神,则是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核——上世纪50年代,大恒山煤矿的矿工们曾创造过“日采煤量超千吨”的纪录,多次受到国家表彰,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在恒山区传承,成为当地发展的精神动力。
同时,恒山区还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抗日战争时期,恒山一带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之一,抗联战士曾在此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势力;解放战争时期,恒山煤矿的矿工们积极支援前线,通过开采煤炭、修理机械,为解放军提供物资保障。如今,恒山区内保留着部分红色遗址,如抗联密营遗址、矿工支援前线纪念馆(设于大恒山街道),这些遗址成为传承红色记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外,恒山区有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朝鲜族主要聚居在柳毛乡的团结村,他们保留了部分传统习俗,如春节吃打糕、秋夕节祭祖等,朝鲜族的歌舞(如长鼓舞)也会在区里的文化活动中展示,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二)历史人物:平凡英雄的贡献
恒山区的历史人物多为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出贡献的普通人,他们的事迹虽不惊天动地,却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发展。
1. 李福顺:抗联交通员的潜伏岁月
李福顺(1915-1989)是柳毛乡柳毛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他以货郎身份为掩护,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的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运送药品和粮食。1938年,日伪当局对恒山一带进行“大扫荡”,李福顺在传递情报时被日军逮捕,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未泄露抗联秘密,后被村民营救逃出。抗战胜利后,李福顺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带领村民分田地、搞生产;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柳毛乡小学担任校工,直至退休。李福顺的事迹被收录在《恒山区革命老区史料》中,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典型案例。
2. 王进喜式矿工:张宝生的采煤人生
张宝生(1932-2005)是大恒山煤矿的矿工,上世纪50-60年代,他在井下采煤一线工作20余年,多次创下“个人日采煤量超定额3倍”的纪录,曾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张宝生在工作中总结出“快速掘进法”,大幅提高了采煤效率,被推广到东北多个煤矿。他常说:“咱矿工的任务就是多出煤、出好煤,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他的敬业精神影响了一代恒山矿工,成为当地工业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必游景点:自然景观与人文遗址的融合
恒山区的旅游资源以“工业遗址、自然生态、红色遗址”为三大核心,既有展现工业历史的场所,也有亲近自然的景区,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
(一)恒山国家矿山公园:工业历史的活化石
恒山国家矿山公园是全国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位于恒山区大恒山街道,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以展示煤炭开采历史、矿业文化为主题,是恒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园内保留了大量矿业遗迹,包括大恒山煤矿的老矿井井口、蒸汽机车、选矿厂旧址、矿工宿舍等,其中“老井口遗址”是公园的核心景观——这是1926年开凿的一号矿井,井口直径约5米,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卷扬机、铁轨等设备,游客可通过参观通道近距离观察矿井结构;“蒸汽机车陈列馆”收藏了3台上世纪50年代的蒸汽机车,这些机车曾用于矿区运输,如今经过修复,部分仍可启动,游客可体验乘坐蒸汽机车的复古感受。此外,公园内还设有“煤炭工业展览馆”,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恒山煤矿从日伪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以及矿工的工作生活场景,让游客深入了解煤炭工业的历史。
(二)莲花湖景区:山水相依的休闲胜地
莲花湖景区位于柳毛乡境内,距恒山城区约25公里,是依托柳毛河水库打造的自然景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约1.2平方公里。
莲花湖的湖水来源于柳毛河,水库大坝高约20米,坝体两侧植被茂密,春季野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则形成冰面,可开展滑冰、冰钓等活动。湖周设有环湖步道,总长约5公里,游客可徒步欣赏湖光山色;湖中心有一座小岛,名为“莲花岛”,岛上建有观景亭,可登高远眺整个湖区。此外,景区内设有垂钓区、游船码头,游客可租用渔船在湖中垂钓或泛舟;岸边的露营基地提供帐篷租赁服务,适合家庭或朋友组团露营,夜晚可欣赏星空与湖面倒影。
(三)十二道沟林场:天然氧吧与徒步天堂
十二道沟林场位于柳毛乡南部,距莲花湖景区约10公里,是恒山区面积最大的天然林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树种为落叶松、白桦、柞树等,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林场内有多条徒步线路,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十二道沟环线”,总长约8公里,线路难度适中,沿途经过溪流、山涧、林间空地等景观,每到秋季,枫叶、柞树叶变红变黄,林间色彩斑斓,是摄影的好时节。林场内还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如狍子、野兔、山鸡等,游客在徒步时可能偶遇;林间还生长着榛蘑、松蘑、山野菜等,春季和秋季,当地村民会进入林场采摘,游客也可在向导带领下体验采摘乐趣(需注意遵守林场规定,不破坏植被)。此外,林场入口处设有“森林科普馆”,展示林场内的动植物种类、生态保护知识,适合带孩子的家庭参观。
(四)抗联密营遗址:红色记忆的追寻之地
抗联密营遗址位于红旗乡北部的山区,距恒山城区约20公里,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秘密营地之一,如今已被列为鸡西市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保留了当年抗联战士居住的地窨子(半地下式房屋)、了望哨、战壕等遗迹,其中地窨子遗址有5处,每个地窨子面积约10平方米,内部仍可看到当年的火炕、灶台遗迹。遗址旁设有解说牌,详细介绍了抗联战士在该地区的战斗历程,如1937年的“恒山伏击战”——当时抗联战士在此设伏,袭击了日伪的运煤车队,缴获了大量物资。如今,遗址已成为恒山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学校、机关单位组织人员前来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小众宗教场所的文化印记
恒山区的宗教场所数量不多,且多为近现代修建,规模较小,但承载了当地信众的宗教活动需求,也反映了地域宗教文化的发展。
(一)恒山观音寺:城区内的佛教活动场所
恒山观音寺位于奋斗街道东部的恒山公园内,始建于1995年,由当地佛教信众集资修建,是恒山区唯一的佛教寺庙。
寺庙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均为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屋顶覆盖琉璃瓦,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四大天王等佛像,佛像均由玻璃钢塑造,外涂金粉,庄严肃穆。观音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殿内的观音菩萨像高约3米,两侧供奉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高约4米,两侧为阿难、迦叶尊者像。
寺庙日常对外开放,信众可前来上香、祈福,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寺庙会举办法会,吸引周边地区的信众参加。寺庙周边种植了松柏、银杏等树木,环境清幽,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居民休闲散步的地方。
(二)柳毛乡基督教堂:乡村中的基督教活动点
柳毛乡基督教堂位于柳毛乡柳毛村,始建于2000年,是恒山区农村地区的基督教活动场所,由当地基督教信众自发组织修建,经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后正式开放。
教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外观简洁,屋顶为坡屋顶,墙面刷白色涂料,正门上方悬挂“柳毛乡基督教堂”的牌匾。教堂内部设有礼拜堂、牧师办公室、接待室等,礼拜堂可容纳约200人,室内摆放着长椅,前方设有讲台,墙上悬挂着十字架。
教堂每周日举办礼拜活动,内容包括唱诗、祈祷、讲经等,逢基督教重要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会举办庆祝活动,信众们会合唱赞美诗、分享蛋糕等。教堂的活动遵循国家宗教政策,积极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如组织信众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慰问孤寡老人等,成为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地域生活的鲜活体现
恒山区的民俗风情与当地的工业生活、农业生产紧密相关,而特色美食则以东北风味为基础,融入了矿区饮食的特点,口味浓郁,分量充足。
(一)民俗风情:工业习俗与乡村传统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