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滴道区地处黑龙江省鸡西市西北部,东接鸡冠区、恒山区,西连林口县,南邻梨树区,北靠麻山区,区域总面积约614平方公里。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穆棱河支流滴道河穿境而过,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墨等矿产资源,更沉淀了从垦荒拓土到工业崛起的深厚历史。作为鸡西市的工业辖区之一,滴道区的发展始终与东北地域文化、矿业开发史紧密交织,既保留着矿区特有的生活印记,也孕育着自然生态与乡村风情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沿革:从荒屯到工业城区的变迁
滴道区的历史脉络,始终围绕“移民垦荒”与“矿产开发”两大核心展开,行政建制随时代需求不断调整,见证了从农业聚居点向工业城区的转型。
清末以前,滴道一带属满族先祖的渔猎之地,山林茂密、人烟稀少,仅有少量赫哲族、满族先民在此以渔猎为生,无明确行政归属。1907年,清政府废除东北封禁政策,推行“移民实边”,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沿穆棱河陆续迁入,在滴道河两岸开垦土地、搭建房屋,逐渐形成“滴道屯”“大通沟屯”等聚居点,此时该区域隶属密山府管辖。
民国初年,滴道屯规模逐步扩大,1912年划归密山县第三区;1924年,东北军阀张作霖时期,地质勘探人员在滴道一带发现优质煤炭资源,私人矿主随即在此开设小煤窑,矿工人口逐渐聚集,工商业初步萌芽,滴道从农业屯落向矿业集镇转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伪当局对滴道煤矿进行掠夺式开采,设立“滴道炭矿株式会社”,修建铁路支线连接矿区与鸡西市区,强制征用中国劳工,此时滴道成为日伪统治下的重要煤炭产地,行政上隶属鸡宁县。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滴道地区回到人民手中。1946年,中共密山县委在滴道设立区政府,隶属密山县;1948年,滴道区划归鸡西县管辖,成为鸡西县下辖的工业重点区;1957年,鸡西市升格为地级市,滴道区正式设立,成为鸡西市的市辖区之一。此后行政建制基本稳定,仅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短暂改称“滴道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区建制,沿用至今。
从清末的移民垦荒到民国的矿产开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发展,滴道区的历史始终与“资源开发”紧密关联,煤炭产业不仅塑造了城区的空间格局,更奠定了其作为鸡西工业重镇的地位。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两街一镇一乡的特色格局
滴道区现辖2个街道、1个镇、1个乡,分别是东兴街道、矿里街道、滴道河镇、兰岭乡。各街道与乡镇因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共同构成滴道区的空间版图。
(一)东兴街道:城区核心与商业文化枢纽
东兴街道位于滴道区中部,是滴道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政府、法院、检察院等行政机关均坐落于此。辖区东至滴道河,西至大通沟煤矿,南接滴道河镇,北邻矿里街道,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高。
作为城区核心,东兴街道的发展与煤炭工业深度绑定。上世纪50-80年代,辖区内聚集了滴道煤矿、滴道机械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形成了以矿工家属为主的居住社区;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街道内陆续新建了商业步行街、超市、农贸市场等设施,如东兴商业街、滴道农贸市场,成为居民日常购物、休闲的主要场所。此外,街道内还设有滴道区文化中心、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元宵灯会、夏季广场文艺演出、煤炭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二)矿里街道:百年矿区的工业记忆载体
矿里街道位于滴道区北部,距区政府约3公里,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因地处滴道煤矿老矿区而得名,是滴道区历史最悠久的矿区街道。
滴道煤矿始建于1926年,是东北较早的机械化煤矿之一,日伪时期曾被大规模开采,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有重点煤矿,鼎盛时期矿工及家属人口超过2万人,街道内形成了完整的矿工生活社区,包括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矿工俱乐部等配套设施。如今,随着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滴道煤矿虽已缩减产能,但街道内仍保留着大量上世纪的工业建筑,如苏式风格的矿工宿舍、老旧的矿井井口、蒸汽机车库房等,成为滴道区工业历史的重要见证。此外,街道内的矿里公园依托矿区闲置土地改建而成,园内保留了矿车、卷扬机等设备作为景观,成为居民缅怀矿区历史、休闲健身的去处。
(三)滴道河镇:近郊农业与生态休闲基地
滴道河镇位于滴道区南部,东接恒山区,南邻梨树区,辖区面积约286平方公里,下辖滴道河村、金山村、团山子村、王家村等8个行政村,是滴道区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滴道河镇地处滴道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滴道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镇内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金山村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年产蔬菜超过4000吨,供应滴道城区及鸡西市区;团山子村的生态果园,种植苹果、梨、李子等果树,每年秋季举办“采摘节”,吸引市区游客体验农事乐趣。此外,滴道河镇境内的滴道河两岸植被茂密,形成天然湿地景观,镇政府在河岸修建了总长约5公里的滨河步道,春季可赏野花、夏季可避暑、秋季可观红叶,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热门地点。
(四)兰岭乡:矿产资源与山林生态交融之地
兰岭乡位于滴道区西部,西连林口县,北靠麻山区,辖区面积约308平方公里,下辖兰岭村、永台村、新建村、大同村等6个行政村,是滴道区矿产资源丰富、山林面积广阔的乡镇。
兰岭乡因境内“兰岭山”得名,山上曾生长大片兰草,故而得名。该乡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还蕴藏石墨、硅线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其中石墨储量较大,目前已有多家石墨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从采矿到加工的产业链。同时,兰岭乡地处完达山余脉,山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70%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65%,境内有兰岭山森林公园、大同沟水库等自然景观——兰岭山森林公园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树种为落叶松、白桦、柞树,林中栖息着狍子、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是徒步、露营的理想之地;大同沟水库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人工湖,湖周群山环绕、湖水清澈,可开展垂钓、划船等休闲活动。近年来,兰岭乡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部分村落开办农家院,提供农家菜、住宿服务,吸引市区游客周末前来休闲。
三、文化脉络与历史人物:工业精神与红色记忆的交织
滴道区的文化脉络以“煤矿工业文化”为核心,辅以红色革命记忆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多元且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人物虽无全国闻名的大家,却有一批为当地发展、革命胜利作出贡献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成为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脉络:工业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滴道区的文化核心是“煤矿工业文化”,这种文化源于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煤炭开采历史,体现在矿区建筑、生活习俗、精神传承等方面。例如,矿区内的苏式建筑(如滴道煤矿职工俱乐部)、矿用铁路、蒸汽机车等,是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矿工精神,则是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核——上世纪50年代,滴道煤矿的矿工曾创造“日采煤量超800吨”的纪录,多次获省级表彰,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在滴道区传承,成为当地发展的精神动力。
同时,滴道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抗日战争时期,滴道一带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抗联战士在此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势力;1936年,抗联第五军在滴道兰岭山一带设立密营,储备粮食、药品,多次袭击日伪运煤车队和据点。解放战争时期,滴道煤矿的矿工积极支援前线,通过开采煤炭、修理机械,为解放军提供物资保障。如今,滴道区内保留着抗联兰岭山密营遗址、滴道煤矿工人支援前线纪念馆(设于矿里街道)等红色遗址,成为传承红色记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外,滴道区有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朝鲜族主要聚居在滴道河镇王家村,他们保留了部分传统习俗,如春节吃打糕、秋夕节祭祖等,朝鲜族的长鼓舞、《阿里郎》等歌舞也会在区里的文化活动中展示,为当地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二)历史人物:平凡英雄的奉献故事
滴道区的历史人物多为特定历史时期作出贡献的普通人,他们的事迹虽不惊天动地,却深刻影响了当地发展。
1. 赵守业:抗联交通员的隐蔽斗争
赵守业(1910-1978)是兰岭乡兰岭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他以货郎身份为掩护,担任东北抗日联军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运送药品和粮食。1937年,日伪当局对滴道一带进行“大扫荡”,赵守业在传递情报时被日军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未泄露抗联秘密,后被村民营救逃出。抗战胜利后,赵守业参与土地改革,带领村民分田地、搞生产;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兰岭乡小学担任校工,直至退休。其事迹被收录于《滴道区革命老区史料》,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典型案例。
2. 孙桂兰:矿工家属的“安全带头人”
孙桂兰(1928-2015)是矿里街道的矿工家属,上世纪50-60年代,她组织矿区家属成立“安全互助小组”,每天在井口为下井矿工递热水、送毛巾,叮嘱安全注意事项;同时定期走访矿工家庭,帮助照顾老人、孩子,解决矿工后顾之忧。1958年,孙桂兰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她带领的“安全互助小组”多次获省、市表彰,成为矿区家属支援生产的典范。她常说:“矿工在井下辛苦,我们家属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安心、平安。”其奉献精神影响了一代矿区家属,成为滴道区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滴道区的旅游资源以“工业遗址、自然生态、红色遗址”为核心,既有展现工业历史的场所,也有亲近自然的景区,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
(一)滴道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工业历史的活化石
滴道煤矿工业遗址公园位于矿里街道,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以展示滴道煤矿开采历史、矿业文化为主题,是滴道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
公园内保留大量矿业遗迹,包括1926年开凿的滴道煤矿一号井老井口、蒸汽机车、选矿厂旧址、矿工宿舍等。其中“老井口遗址”是核心景观——井口直径约4米,保留着当年的卷扬机、铁轨等设备,游客可通过参观通道近距离观察矿井结构,了解煤炭开采流程;“蒸汽机车陈列区”收藏2台上世纪50年代的蒸汽机车,部分经修复后可启动,游客可体验乘坐复古蒸汽机车的乐趣。此外,公园内的“滴道煤炭工业展览馆”,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展示滴道煤矿从日伪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以及矿工工作生活场景,让游客深入了解煤炭工业历史。
(二)兰岭山森林公园:天然氧吧与徒步胜地
兰岭山森林公园位于兰岭乡境内,距滴道城区约20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树种为落叶松、白桦、柞树,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公园内有多条徒步线路,最受欢迎的“兰岭山主峰环线”总长约6公里,难度适中,沿途经溪流、山涧、林间空地,秋季枫叶、柞树叶呈现红、黄、绿等色彩,是摄影好时节。公园内栖息着狍子、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游客徒步时可能偶遇;林间还生长着榛蘑、松蘑、山野菜(如婆婆丁、蕨菜),春秋季当地村民会进山采摘,游客可在向导带领下体验(需遵守公园规定,不破坏植被)。公园入口处的“森林科普馆”,展示园内动植物种类、生态保护知识,适合带孩子的家庭参观。
(三)大同沟水库景区:山水休闲胜地
大同沟水库景区位于兰岭乡大同村,距滴道城区约25公里,是依托大同沟水库打造的自然景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湖面面积约1平方公里。
水库湖水源于兰岭山溪流,大坝高约18米,坝体两侧植被茂密,春季野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结冰,可开展滑冰、冰钓活动。湖周设有总长约3公里的环湖步道,游客可徒步赏湖光山色;湖中心的“望湖岛”建有观景亭,可登高远眺湖区全景。景区内设有垂钓区、游船码头,游客可租用渔船垂钓或泛舟;岸边露营基地提供帐篷租赁,适合家庭或朋友组团露营,夜晚可赏星空与湖面倒影。
(四)抗联兰岭山密营遗址:红色记忆之地
抗联兰岭山密营遗址位于兰岭乡南部山区,距滴道城区约18公里,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秘密营地,现为鸡西市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约1.5平方公里,保留着抗联战士居住的地窨子(半地下式房屋)、了望哨、战壕、粮仓等遗迹,其中地窨子遗址有4处,每处面积约8-10平方米,内部仍可见当年的火炕、灶台、武器存放坑。遗址旁设有解说牌,详细介绍抗联战士的战斗历程,如1936年“大同沟伏击战”——抗联五军战士在此设伏,袭击日伪运煤车队,缴获大量物资。如今,遗址成为滴道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学校、机关单位组织人员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小众宗教场所的文化印记
滴道区的宗教场所数量不多,多为近现代修建,规模较小,但承载着当地信众的宗教活动需求,反映地域宗教文化的发展。
(一)滴道观音寺:城区佛教活动场所
滴道观音寺位于东兴街道东部的滴道公园内,始建于1996年,由当地佛教信众集资修建,是滴道区唯一的佛教寺庙。
寺庙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均为传统中式风格,屋顶覆盖琉璃瓦。殿内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四大天王等佛像,佛像为玻璃钢材质,外涂金粉,庄严肃穆。观音殿是核心建筑,殿内观音菩萨像高约2.8米,两侧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像高约3.5米,两侧为阿难、迦叶尊者像。
寺庙日常对外开放,信众可前来上香、祈福,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举办法会,吸引周边信众参加。寺庙周边种植松柏、银杏,环境清幽,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居民休闲散步的地方。
(二)兰岭乡基督教堂:乡村基督教活动点
兰岭乡基督教堂位于兰岭乡兰岭村,始建于2001年,由当地基督教信众自发修建,经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开放,是滴道区农村地区的基督教活动场所。
教堂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为单层砖木结构,外观简洁,屋顶为坡屋顶,墙面刷白色涂料,正门上方悬挂“兰岭乡基督教堂”牌匾。教堂内部设礼拜堂、牧师办公室、接待室,礼拜堂可容纳约180人,室内摆有长椅,前方设讲台,墙上悬挂十字架。
教堂每周日举办礼拜活动,内容包括唱诗、祈祷、讲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举办庆祝活动,信众合唱赞美诗、分享蛋糕,部分活动邀请周边村落信众参与。教堂还积极参与乡村公益,组织信众整治环境、慰问孤寡老人,融入乡村生活。
(三)滴道河镇道教活动点:民间道教场所
滴道河镇内有一处小型道教活动点,位于滴道河村东部山腰,始建于2005年,由当地道教信众筹资修建,经宗教部门备案开放,规模较小,主要供周边信众开展活动。
活动点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核心建筑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木雕神像,外饰彩绘,风格古朴。殿外设香炉、祈福牌位架,信众可上香、挂祈福牌。活动点日常由一位道教居士负责管理,除每日的日常供奉外,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会举办小型法会,信众聚集诵经、祈福,规模多在50人以内,氛围庄重。活动点周边种植松树、柏树,环境安静,除信众活动外,也吸引部分游客前来参观,了解道教文化中的祈福传统与建筑风格。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地域生活的鲜活表达
滴道区的民俗风情深深植根于工业生产与乡村农耕,既有矿区特有的生活习惯,也保留着东北传统的节庆文化;特色美食则以东北风味为基底,融入本地食材的新鲜与矿工饮食的实在,口味浓郁、分量充足,尽显地域生活气息。
(一)民俗风情:工业习俗与乡村传统的共生
1. 矿区特色习俗:安全文化与互助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