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农户们把粮食运回家,一部分留着自己吃,一部分卖给官府。官府的粮仓很快就堆满了,以前空荡荡的粮仓,现在堆得像小山一样。商鞅听说后,特意到各县的粮仓视察。看着满仓的粮食,他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有了这些粮食,秦国就有了底气。”商鞅对身边的大臣说,“以后不管是打仗,还是赈灾,都不用愁了。”
大臣们纷纷点头。他们都明白,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有了充足的粮食,秦国才能越来越强大。
第四章 农技新声
粮食丰收的喜悦还没散去,商鞅又有了新的举措。他在咸阳设立了“农学堂”,召集各地的农官和有经验的农户前来学习,然后再由他们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到全国各地。
黑夫因为种地种得好,被李离推荐去农学堂学习。第一次走进咸阳城,黑夫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农学堂设在一处宽敞的院子里,里面种满了各种庄稼和蔬菜,还有不少新的农具摆在院子里。
授课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官,据说他年轻时曾游历各国,学了不少种地的法子。老农官先教大家辨认种子,他拿出不同的粟米种子,告诉大家哪些饱满、哪些干瘪,饱满的种子发芽率高,产量也高。
“选种是种地的第一步,种子不好,再好的法子也没用。”老农官拿起一粒饱满的粟米,“大家回去后,要把种子挑一遍,把瘪的、坏的都扔掉,只留最好的种子。”
接着,老农官又教大家制作堆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角落的堆肥场,里面堆着秸秆、粪便、泥土,散发着淡淡的腐殖味。“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浇水压实,过上三个月,就变成肥料了。”老农官用锄头扒开堆肥,里面是黑色的沃土,“用这种肥料种地,庄稼长得壮,病虫害也少。”
黑夫听得格外认真,他把老农官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在农学堂里,他还见到了一种新的农具——耧车。这种农具由三只耧脚组成,能同时播种、施肥、覆土,比以前人工播种快多了,而且播种均匀,不会浪费种子。
“有了这耧车,一亩地的播种时间能缩短一半。”老农官演示着耧车的使用方法,“大家回去后,可以按照这个样子制作,官府会给补贴。”
学习结束后,黑夫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村里。他先把选种的法子教给了大家,又组织村民们一起制作堆肥。村里的堆肥场很快就建起来了,大家把平时丢弃的秸秆、粪便都收集起来,按照黑夫教的法子堆肥。
黑夫还按照耧车的样子,和村里的木匠一起制作了几台耧车。播种的时候,他用耧车在自家地里演示,村民们看着耧车轻快地前进,种子均匀地撒在地里,都啧啧称奇。“这东西太好用了!”族长忍不住赞叹,“黑夫,你真是学了好东西回来!”
很快,耧车就传遍了整个灌区。农户们用耧车播种,不仅省了力气,播种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地里的庄稼长得整齐划一,比以前茂盛多了。
除了这些,商鞅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耕。以前秦国的农户大多用人力耕地,不仅费力,效率还低。商鞅规定,凡养牛的农户,可免除部分赋税;官府还设立了“牛倌”,专门负责教授农户养牛的技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黑夫家也养了一头牛。刚开始,他不知道怎么喂牛,牛长得瘦弱,耕地的时候没力气。牛倌来村里指导时,教他给牛喂干草、豆饼,还要定期给牛驱虫、洗澡。按照牛倌教的法子,黑夫家的牛很快就长得壮实起来,耕地的时候拉着犁车,轻快得很。
“有了牛耕,一亩地的耕作时间能省不少,咱们就能多种几亩地了。”黑夫对妻子说,脸上满是笑容。
妻子也笑着点头:“是啊,以前你耕地回来,累得倒头就睡,现在有了牛,轻松多了。而且今年的庄稼长得这么好,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果然,到了秋收的时候,村里的收成比去年又提高了不少。不少农户的粮仓都装不下了,只能把粮食晒干后,用陶罐装起来,藏在地下。官府的粮仓更是堆得满满的,秦孝公特意下旨,在关中各地增设了十几座粮仓,专门储存粮食。
商鞅还推行了“粮食储备制度”,规定各县必须储存足够三年食用的粮食,以防灾荒。他说:“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储备足够的粮食,才能应对各种变故,让秦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以前荒芜的土地,现在都种上了庄稼;以前偏远的村落,现在也变得热闹起来。农户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担心饿肚子,开始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
黑夫家盖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还送儿子去了村里的学堂读书。他看着儿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商君带来的,是农业发展带来的。
第五章 秋收万石
秦孝公十六年的秋天,是秦国历史上少有的丰收年。从关中到河西,从洛水到渭水,田野里到处都是金黄的庄稼,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农户们忙着收割、打谷、晾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黑夫和黑旦兄弟俩正忙着打谷。金黄色的粟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着谷穗被拍打,一粒粒饱满的谷粒落在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黑夫的妻子和黑旦的妻子则在一旁晾晒谷物,把打好的谷粒摊在竹席上,让阳光把水分晒干。
“哥,你看今年这收成,比去年又多了不少!”黑旦拿起一把谷穗,兴奋地说,“我家这几亩地,怕是能收两千斤粟米呢!”
黑夫笑着点头:“我家也差不多。这都多亏了商君的好政策,修了水渠,有了新农具,还有农官的指导。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正说着,李离带着几个官吏来了。他们是来统计粮食产量的。李离走到谷堆前,抓起一把粟米,仔细看了看:“黑夫,今年的粟米颗粒真饱满啊,产量肯定不低。”
黑夫赶紧点头:“托商君的福,今年收成好。我家这十亩地,估计能收三千斤。”
李离拿出竹简,认真地记了下来。他边走边统计,每到一户人家,都能听到农户们报出的喜人产量。统计完整个村子,李离算了算,今年村里的粮食总产量比去年提高了近四成,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太好了!”李离激动地说,“我这就把消息上报给商君,让他也高兴高兴。”
消息传到咸阳,商鞅正在和秦孝公商议国事。听到各地粮食丰收的消息,秦孝公忍不住拍手叫好:“商君,你真是秦国的功臣啊!如今粮食充盈,百姓富足,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了!”
商鞅也面露喜色:“这都是君上支持的结果,也是百姓们辛勤劳作的成果。有了充足的粮食,我们就可以扩军备战,收复失地,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了。”
秦孝公点点头:“没错。以前我们打仗,最怕的就是粮草不足。现在粮仓满了,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下一步,我们可以着手准备收复河西之地了。”
商鞅早已做好了准备。他向秦孝公呈上了一份详细的军事计划,其中就包括粮草的调配方案。“如今关中各地的粮仓储备充足,足够十万大军征战一年。我们可以先派军队驻守河西边境,伺机而动。”
秦孝公准奏后,商鞅立刻下令调配粮草,支援边境军队。一辆辆装满粮食的马车从粮仓出发,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边境的士兵们看着充足的粮草,士气大振。
不仅如此,充足的粮食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来秦国。周边国家的百姓听说秦国粮食充足,政策优厚,纷纷拖家带口前来归附。秦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力也越来越充足,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天,黑夫正在地里劳作,看见远处来了一队迁徙的百姓。他们牵着牛,赶着车,车上装满了行李和粮食。为首的是一个中年汉子,他看到黑夫,赶紧上前打听:“大哥,这里是洛水灌区吗?我们是从赵国来的,听说这里粮食充足,政策好,想来这里定居。”
黑夫热情地答应:“是啊,这里就是洛水灌区。商君下令开垦荒地,只要你们愿意开垦,就能分到田地,还能免除三年赋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中年汉子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我们终于找到好去处了!”
黑夫把他们带到村里的族长家,族长按照商鞅的法令,给他们分配了荒地和住处。中年汉子感激地说:“多谢你们,多谢商君!以后我们一定好好种地,为秦国出力!”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秦国,越来越多的荒地变成良田,商鞅知道,他的农业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秦国就像一株茁壮成长的禾苗,在充足的“养分”滋养下,正一步步走向强大。
这年冬天,咸阳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秦孝公宴请了商鞅和众大臣,还有各地的农官和优秀农户代表。黑夫作为农户代表,也参加了庆功宴。
宴会上,秦孝公亲自为商鞅敬酒:“商君,没有你,就没有秦国的今天。你推行的农业改革,让秦国富了起来,强了起来。朕敬你一杯!”
商鞅起身回敬:“君上过奖了。秦国的强大,是君臣同心、百姓合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秦孝公又看向黑夫等农户代表:“你们是秦国的基石,是粮食的生产者。没有你们的辛勤劳作,秦国就没有充足的粮草。朕也敬你们一杯!”
黑夫和其他农户代表赶紧起身,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普通的农户,能得到国君的敬酒。黑夫举起酒杯,大声说:“谢君上!谢商君!我们一定好好种地,为秦国种更多的粮食!”
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黑夫走出宫殿,望着咸阳城的灯火,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秦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而这一切,都始于商君重视农业的那一刻。
几年后,秦国凭借充足的粮草和强大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西之地,击败了三晋联军,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商鞅当年大力发展农业打下的。正如商鞅所说:“农为邦本,本固则邦宁。”只有农业发展了,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在乱世中立足,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