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从村落出来,马车继续前行,这次驶向了咸阳东郊的军营。刚靠近营门,便听到震天的呐喊声,士兵们正在操场上训练,甲胄碰撞的声音、兵器挥舞的风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力量。
惠文王带着嬴荡走进军营,士兵们见大王来了,纷纷停下训练,行礼致敬。惠文王摆摆手,让他们继续,自己则带着嬴荡走到训练场边。
只见一队士兵正在演练阵法,他们步伐整齐,动作划一,手中的长矛指向天空,又整齐落下,气势如虹。一位年轻的士兵动作稍慢,被校尉呵斥了几句,他立刻加快速度,额头渗出汗水,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父王,他为何如此拼命?”嬴荡问道。
惠文王指着那位士兵:“你去问问他。”
嬴荡走上前,那位士兵见是太子,连忙行礼。嬴荡问道:“你为何如此刻苦训练?”
士兵直起身,眼神坚定:“回太子,末将是庶民出身,家中只有老母。新法说,立军功能升爵位、分田地,末将想多立战功,将来让老母住上新房,不再受苦。”
嬴荡又问:“你不怕打仗吗?”
士兵笑了笑:“怕,但为了老母,为了能有自己的地,就算战死,也值了。”
嬴荡愣住了,他从未想过,士兵们在战场上拼命,不仅仅是为了秦国,更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为了新法带来的希望。他看着操场上训练的士兵,他们大多穿着粗布甲胄,却个个眼神锐利,充满了斗志,仿佛眼前的训练,就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惠文王走到嬴荡身边,指着军营里的告示牌,上面写着军功爵制的等级和赏赐:“荡儿,你看,这军营里的士兵,大多是庶民、佃农,他们以前没有土地,没有尊严,是新法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为秦国打仗,既是为了守护家园,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秦国的强盛,不是靠君王的勇武,也不是靠贵族的特权,而是靠这千千万万的百姓和士兵。新法让他们有了奔头,他们才会为秦国拼命。你是秦国的储君,将来要继承王位,若你不懂新法的意义,不明白百姓的需求,就算你骑射再厉害,也守不住秦国的江山。”
嬴荡站在原地,看着告示牌上的文字,又想起村落里农人的笑容、士兵坚定的眼神,心中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酸又热。他以前总觉得,储君的责任就是学好骑射,将来统领军队,却从未想过,君王更重要的是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士兵有盼头。
“父王,儿臣错了。”嬴荡转过身,对着惠文王深深一揖,“儿臣以前只知贪玩,不懂新法的重要性,更不懂百姓的疾苦。从今往后,儿臣一定好好跟随张仪先生学习,了解列国局势,明白治国之道,将来做一个能让百姓安乐、让秦国强盛的君王。”
惠文王看着儿子眼中的转变,原本沉凝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伸手拍了拍嬴荡的肩膀:“荡儿,你能明白就好。新法是秦国的根基,而你,是秦国的未来。只有你真正懂新法、守新法,秦国才能长久强盛。”
夕阳西下时,父子俩乘坐马车返回咸阳宫。车窗外,渭水泛着金光,田埂上的农人已经归家,军营的呐喊声渐渐平息。嬴荡坐在车里,没有像来时那样扒着车窗看风景,而是闭目沉思,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今日的所见所闻——老农人的笑容、农妇的期盼、士兵的坚定,还有父王沉重的话语。
回到东宫,嬴荡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演武场,而是径直走到文华殿,案上的列国舆图还摊在那里,竹简整齐地码在两侧。他拿起张仪昨日讲过的竹简,认真地读了起来,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标记出来,准备明日向张仪请教。
景监见太子如此,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殿下,您今日……”
嬴荡抬头,眼中没有了往日的顽劣,多了几分认真:“景监,明日一早,便请张仪先生来授课,我还有很多问题要问他。”
接下来的日子里,嬴荡像是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沉迷骑射,而是每天准时到文华殿跟随张仪学习,从列国局势到治国之道,从新法条文到户籍制度,他都认真钻研,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反复请教张仪,甚至会主动找朝中大臣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
有时,他还会主动请求父王带他去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他会蹲在田埂上,和农人一起谈论收成;会走进军营,和士兵们一起训练,听他们讲述战场上的故事。他渐渐明白,新法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连接君王与百姓的纽带,是秦国强盛的根本。
一次,张仪讲完韩魏两国的盟约后,嬴荡问道:“先生,若韩国违背盟约,与魏国联手抗秦,我们该如何应对?”
张仪惊讶地看着他,往日里,太子对这些问题从不关心,今日却能主动思考。张仪笑着说:“太子可有想法?”
嬴荡沉吟片刻,说道:“儿臣以为,韩国与魏国结盟,无非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先派使者去韩国,晓以利弊,若韩国不听,再出兵攻打宜阳,切断韩国与魏国的联系。同时,我们可以许给魏国一些好处,让魏国放弃与韩国的盟约。这样既不用大规模开战,又能瓦解他们的联盟,保全秦国的实力。”
张仪点点头,眼中露出赞赏:“太子所言极是,这正是‘连横’之术的精髓。看来太子这些日子,确实学有所得。”
惠文王得知后,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嬴荡已经开始明白储君的责任,开始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统治者。
秋末的一天,咸阳宫举行朝会,商议是否要在蜀地推行新法。朝中大臣意见不一,老世族认为蜀地偏远,推行新法难度太大,反对推行;而支持新法的大臣则认为,蜀地物产丰富,推行新法能增加秦国的国力,应当推行。
争论不休时,惠文王看向站在一旁的嬴荡:“荡儿,你有何看法?”
众臣纷纷看向太子,老世族们眼中带着不屑,认为太子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懂什么治国之道;而支持新法的大臣则带着期待,希望太子能支持他们。
嬴荡上前一步,神色从容:“儿臣以为,蜀地应当推行新法。其一,蜀地有岷江之水,土地肥沃,推行新法,鼓励农人种田,能增加粮食产量,为秦国提供更多的粮草;其二,蜀地百姓多为蛮夷,不懂礼法,推行新法,能让他们明白规矩,归附秦国;其三,若蜀地不推行新法,将来恐生叛乱,威胁秦国的后方。”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推行难度,儿臣以为,可派熟悉新法的官员前往蜀地,先在部分地区试点,让百姓看到新法的好处,再逐步推广。同时,可从军中调派士兵前往蜀地,协助官员推行新法,确保新法能顺利实施。”
众臣听了,纷纷点头。老世族们也无话可说,太子的话有理有据,既考虑到了蜀地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完全不像一个刚接触治国之道的少年。
惠文王看着嬴荡,眼中满是骄傲:“荡儿所言极是,就按你说的办。”
朝会结束后,张仪对惠文王说:“大王,太子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将来必能成为一代贤君,守护新法,强盛秦国。”
惠文王点点头,望着嬴荡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嬴荡已经真正理解了新法的意义,成为了能扛起秦国未来的储君。
渭水依旧东流,咸阳宫的钟声日复一日地响起。嬴荡在惠文王的引导下,在新法的熏陶中,逐渐褪去了少年的顽劣,成长为一个沉稳、有担当的统治者。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是继承王位,更是守护千千万万百姓的希望,守护秦国强盛的根基。
多年后,嬴荡即位为秦武王,他始终坚守新法,重视农桑,加强军备,虽在位时间不长,却为秦国的东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那段在渭水之畔、田埂之间、军营之中的经历,也成为了他一生难忘的记忆,时刻提醒着他,君王的使命,是让百姓安乐,让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