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参军领命,骑着马来到城下,高声喊道:“城上的守军听着!秦军大将军王翦在此!公叔平叛乱,挟持韩王,祸乱韩国,如今秦军奉秦惠文王之命,前来平乱!若公叔平开城投降,可保性命;若继续顽抗,城破之后,诛灭三族!”
公叔平站在城楼上,怒喝道:“一派胡言!公仲氏引秦兵入韩,才是卖国贼!我公叔氏乃是为了韩国,岂能投降秦狗!弓箭手,放箭!”
城楼上的弓箭手当即弯弓搭箭,箭矢像雨点一样射向参军。参军连忙拨转马头,退回秦军阵中。
王翦见劝降不成,脸色沉了下来:“既然他不识好歹,那就强攻!传令下去,弩机手准备,压制城上的弓箭手;长矛手推着冲车,进攻城门!”
随着王翦的命令,秦军的弩机手纷纷举起弩机,“咻咻”的箭矢声不绝于耳,城楼上的弓箭手瞬间被压制,纷纷躲到女墙后。长矛手推着十几辆冲车,朝着城门冲去,冲车的前端裹着厚厚的铁皮,上面还钉着铁钉,撞在城门上发出“轰隆”的巨响。
公叔平在城楼上看得心急,下令道:“投石机,放!滚木礌石,往下扔!”
城楼上的投石机抛出巨大的石块,砸在秦军阵中,溅起一片尘土,几名秦军士兵被砸中,当场倒地。滚木礌石顺着城墙滚下,冲车旁的秦军士兵也有伤亡,但秦军没有退缩,依旧推着冲车,一次次撞向城门。
就这样僵持了一个时辰,城门终于被撞出了一道裂缝。王翦眼睛一亮,下令道:“骑兵准备,城门一破,立即冲进去,控制城楼上的守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又过了半个时辰,“轰隆”一声巨响,管城的城门被彻底撞开。秦军骑兵当即挥舞着马刀,冲进城中,城楼上的公叔氏士兵见城门已破,顿时慌了神,纷纷扔下武器投降。公叔平见大势已去,想要拔剑自刎,却被身边的秦军士兵扑倒在地,捆了个结实。
管城被破的消息传到新郑,公叔伯婴正在宫中逼迫韩襄王下旨,斥责公仲氏引秦兵入韩,是卖国贼。听到消息后,他手里的玉杖“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公叔平……公叔平怎么会这么快就败了?”公叔伯婴喃喃自语,声音发颤。
身边的家臣连忙说道:“宗主,秦军势大,管城已破,新郑危在旦夕!不如我们挟持新王,退守西部的平阳城,再向楚国求援?”
公叔伯婴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来人,把新王请上马车,我们即刻前往平阳!”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离开宫殿,宫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公叔伯婴派人去查看,回报说公仲侈带着几百私兵,已经控制了宫门——原来,公仲侈得知秦军破了管城,知道公叔伯婴要逃,便趁机从密道调了一部分私兵入宫,控制了宫门。
“公仲侈!你敢拦我?”公叔伯婴手持玉杖,站在宫门前,对着公仲侈怒喝。
公仲侈冷笑一声:“公叔伯婴,你叛乱在先,如今秦军已到,你还想逃?束手就擒吧,或许新王还能饶你一命!”
“饶我一命?”公叔伯婴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几分疯狂,“我公叔氏世代为韩臣,岂能受你这卖国贼的摆布!来人,给我杀出去!”
公叔氏的家臣们纷纷拔出佩剑,朝着公仲氏的私兵冲去。宫门前顿时展开一场混战,剑刃碰撞的声音、惨叫声、甲叶声混在一处,鲜血溅在宫殿的白玉台阶上,触目惊心。
韩襄王被内侍护在殿内,透过窗缝看着外面的厮杀,吓得浑身发抖。他不知道这场内乱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也不知道秦国的军队到来后,韩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还伴随着秦军士兵的呐喊:“秦军到了!放下武器者免死!”
公叔氏的家臣们听到秦军的声音,顿时没了斗志,纷纷扔下武器投降。公叔伯婴见大势已去,瘫坐在地上,被公仲氏的私兵捆了起来。
宫门被推开,王翦率领秦军士兵走进宫中,黑色的铠甲上还沾着尘土,却依旧透着威严。他看到被捆在地上的公叔伯婴,又看向殿内的韩襄王,当即躬身行礼:“秦国大将军王翦,奉秦惠文王之命,前来平定韩乱,护佑韩王!”
韩襄王连忙从殿内走出来,看着王翦,声音还有些颤抖:“多……多谢将军出兵相助。”
公仲侈也上前一步,对着王翦躬身:“公仲氏多谢秦国相助,愿如约献上东部三城,与秦国永结盟好。”
王翦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宫中的众人,沉声道:“公叔伯婴叛乱,已被擒获,当交由韩王处置;公仲氏辅政有功,可继续辅佐新王。此外,秦惠文王有旨,为确保韩国日后不再发生内乱,秦国将派驻三名客卿入韩,分别担任韩国的司徒、司马和大行,协助韩王处理朝政、军事和外交事务。”
公仲侈和韩襄王听到这话,脸色都是一变——司徒掌管粮草,司马掌管军事,大行掌管外交,这三名客卿一到,韩国的核心权力,岂不是都落到了秦国手里?
但此时秦军就在宫中,公仲氏刚靠秦国翻盘,韩襄王年幼无力,两人根本不敢反对。公仲侈只能躬身道:“愿遵秦惠文王之命。”
韩襄王也跟着点头:“全凭将军安排。”
王翦满意地点了点头,下令道:“传我将令,秦军进驻新郑城外的军营,不得入都扰民;同时,派人护送公仲氏的使者前往咸阳,与公孙衍大人商议盟约细节和客卿入韩之事。”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新郑的宫墙上,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压抑。公仲氏虽然赢了内乱,却失去了韩国的自主权;韩襄王虽然保住了王位,却成了被秦国掌控的傀儡;而秦国的影子,正随着夕阳的余晖,一点点笼罩在韩国的土地上,为日后的东进,埋下了最重要的一颗棋子。
第四章 秦影深植
半个月后,秦国与韩国的盟约正式签订。公仲氏将东部的宜阳、成皋、荥阳三城献给秦国,秦国则派驻三名客卿入韩——李斯担任司徒,掌管韩国的粮草和赋税;蒙毅担任司马,辅佐韩国上将军掌管军事;赵奢担任大行,负责韩国的外交事务。
这三名客卿都是秦国的得力官员:李斯精通律法和财政,曾协助商鞅修订新法;蒙毅是蒙恬的弟弟,熟悉军事管理;赵奢善于外交,曾多次出使列国,言辞犀利。他们抵达新郑后,迅速接管了各自的职责,开始在韩国推行秦国的制度。
李斯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丈量韩国的土地,按照秦国的“授田制”重新分配土地——之前韩国的土地多被世族掌控,百姓只能租种世族的土地,缴纳一半以上的粮食作为地租;如今按照授田制,百姓可以从国家获得土地,只需缴纳十分之一的粮食作为赋税。
这一政策得到了韩国百姓的热烈拥护。在新郑东部的一个村落里,老农韩伯捧着新的田契,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有自己的土地!以前租公叔氏的地,辛辛苦苦种一年,粮食还不够吃,现在有了自己的地,以后日子就好过了!”
村里的其他百姓也纷纷围过来,看着田契上的字,脸上满是笑容。李斯站在村口的土台上,看着百姓们的反应,对身边的韩国官员说道:“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之前韩国世族垄断土地,百姓困苦,才会有内乱,如今推行授田制,就是为了让韩国稳定下来。”
韩国官员连忙点头称是,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李斯推行的政策确实好,但这毕竟是秦国的制度,韩国的传统制度,正在一点点被取代。
蒙毅上任后,则开始整顿韩国的军队。他发现韩国的军队编制混乱,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参差不齐,很多士兵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于是,他按照秦国的军队编制,将韩国的军队分为步兵、骑兵和弩兵,统一配备武器和铠甲,还制定了严格的训练制度,每日操练两个时辰,每月进行一次军事考核,考核优秀者可获得赏赐,不合格者则会被淘汰。
在新郑的校场上,蒙毅亲自示范秦军的队列训练,韩国士兵们穿着统一的铠甲,拿着统一的长矛,跟着蒙毅的口令迈着整齐的步伐。韩国上将军韩竭站在一旁,看着训练有素的士兵,对蒙毅说道:“蒙司马果然厉害,不过半个月,我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就提升了这么多。”
蒙毅笑了笑:“军队的战斗力,靠的是严格的训练和严明的军纪。秦国的军队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套制度。韩国若想在列国中立足,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这支军队,需要按照秦国的制度来打造。”
韩竭心中一凛,他明白蒙毅的意思——韩国的军队,正在变成秦国的“附属军”,日后秦国若有战事,韩国的军队,恐怕也要听从秦国的调遣。
赵奢则忙着处理韩国的外交事务。他上任后,首先废除了韩国与楚国的盟约,转而与秦国签订了“秦韩同盟”——盟约规定,韩国不得与秦国的敌国结盟,若秦国出兵攻打他国,韩国需出兵相助;秦国则负责保护韩国的安全,若韩国遭遇他国进攻,秦国需出兵救援。
随后,赵奢又出使魏国和齐国,向两国传达了韩国与秦国结盟的消息,并以秦国的名义,要求魏国和齐国不得侵犯韩国。魏国和齐国忌惮秦国的实力,纷纷答应了赵奢的要求,与韩国签订了和平盟约。
公仲侈看着三名客卿在韩国的动作,心里既庆幸又担忧——庆幸的是,有秦国的支持,公仲氏的地位稳固了,韩国也暂时没有了外患;担忧的是,秦国对韩国的控制越来越深,照这样下去,韩国迟早会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县。
他曾试图与李斯、蒙毅、赵奢商议,希望能减少秦国对韩国的干预,却被李斯以“盟约已订,不可更改”为由拒绝。李斯还提醒他:“公仲宗主,秦国出兵帮助公仲氏平定内乱,付出了不少代价,如今只是派驻客卿协助韩王治国,并不算过分。若公仲氏想违背盟约,秦国的大军,随时可以再次进入韩国。”
公仲侈只能沉默——他知道,李斯说的是实话,如今秦国在韩国有驻军,又掌控了韩国的粮草、军事和外交,公仲氏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韩襄王则更加无助。他虽然是韩国的国王,却每天都要面对三名客卿的汇报,所有重要的决策,都需要经过三名客卿的同意才能实施。他想召见公仲侈商议国事,却发现公仲侈每次来见他,身边都跟着秦国的内侍,根本没有私密谈话的机会。
有一次,韩襄王忍不住对高和抱怨:“高总管,我这个国王,是不是跟傀儡一样?”
高和连忙跪下,劝道:“新王息怒,秦国只是暂时派驻客卿,等韩国稳定了,他们自然会撤走的。如今新王还是要忍一忍,等将来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势力,就能收回权力了。”
韩襄王知道高和是在安慰他,却也只能点了点头——他现在除了忍,没有别的办法。
三个月后,秦国的影响力在韩国已经根深蒂固。韩国的百姓开始使用秦国的度量衡,学习秦国的文字,甚至有不少百姓迁移到秦国的新占领区定居;韩国的军队按照秦国的制度训练,战斗力大幅提升,却也成了秦国可以随时调遣的力量;韩国的外交完全依附于秦国,不再与其他国家有自主的往来。
公仲侈在一次家宴上,对儿子公仲明感叹道:“我当初引秦兵入韩,是为了保住公仲氏,却没想到,最终会让韩国变成秦国的附庸。或许,这就是韩国的命吧——夹在强国之间,要么被灭,要么依附于强国。”
公仲明沉默了片刻,说道:“父亲,或许这样也不错。有秦国的保护,韩国至少不会被其他国家灭亡,百姓也能安居乐业。至于权力,只要公仲氏还在,总有机会的。”
公仲侈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看着窗外的夜色,想起了韩宣惠王临终前的话——“韩国地处中原,如处虎狼环伺之境,守业比创业更难”。如今看来,父亲的话,不仅是对太子说的,也是对整个韩国说的。
而在咸阳的章台宫内,秦惠文王正看着公孙衍递上来的韩国近况报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公孙衍,你果然没让我失望,”惠文王说道,“韩国已经成了秦国的附庸,下一步,我们可以借助韩国的力量,攻打魏国和楚国了。”
公孙衍躬身道:“大王英明。韩国是秦国东进的跳板,控制了韩国,秦国就能随时出兵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指日可待。”
惠文王点了点头,目光望向东方——那里,是中原的方向,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方向。韩国内乱的平定,不仅让秦国获得了三座重要的城池,更让秦国在中原站稳了脚跟,而这,只是秦国东进大业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像韩国一样,被秦国的阴影笼罩,最终归入秦国的版图。
新郑的风,依旧吹着梧桐叶,却不再是之前的冷雨秋风,而是带着秦国气息的风,一点点改变着韩国的土地、百姓和命运,也一点点推动着秦国走向统一天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