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最新章节。
小周疑惑地问:“师父,刘大爷说他‘善饥’,刚才还说早上吃了两个馒头,不到十点就饿了,这不是胃火盛的表现吗?怎么会是脾肾阳虚呢?”
岐大夫笑着解释:“这是‘虚阳浮越’啊。肾阳是‘命门之火’,能温煦脾胃,让脾胃运化水谷。要是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浮到胃里,就会扰动胃腑,让胃里总觉得‘空’,想吃饭——这不是真的饿,是虚火在闹。就像锅里的火快灭了,火星子飘上来,看着像有火,其实锅底已经凉了。”
刘大爷听得直点头:“可不是嘛!我虽然饿,吃多了却不消化,肚子胀得慌,有时候还反酸。之前去医院,医生让我少吃,可我不吃就觉得心里发慌。”
“您那腹泻,也是脾肾阳虚闹的。”岐大夫继续说,“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先天的火能温煦后天的脾。要是肾阳不足,脾阳也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留在肠子里,就会腹泻。《金匮要略》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您这寒湿,就得用温药来化。”
说着,岐大夫提笔开方:真武汤加减。黑附子八克(先煎),干姜八克,白术十克,茯苓十克,山药二十克,五味子十克,鸡内金六克,生地黄二十克,玄参二十克。写完,他递给刘大爷,耐心解释每味药的作用:
“附子和干姜是‘君药’,附子温肾,干姜暖脾,脾肾同调,把先天和后天的火都补起来。白术和茯苓健脾祛湿,山药补脾胃、固肾气,《本草纲目》里说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正好治您的腹泻。五味子能收敛,防止温药太燥,把津液散掉。鸡内金能助消化,您吃多了不消化,它能帮着运化。生地黄和玄参是滋阴的,为什么在温药里加滋阴的?《景岳全书》里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气要靠阴液来滋养,不然补了阳,阴液不够,阳气也留不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大爷接过方子,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兜里:“岐大夫,您说得太明白了!我这就去抓药,按您说的煎。对了,附子有毒,是不是也得让药店里的师傅代煎?”
“没错。”岐大夫点头,“附子先煎一个小时,再放别的药,煎好后分两次喝,早晚各一次。最近别吃凉的,西瓜、黄瓜别碰,菜里多放点儿生姜,您爱吃生姜是好事,能帮着温散中寒。”
刘大爷笑着说:“好嘞!我家后院有的是生姜,以后我天天嚼几片。等我好了,再给您送新鲜的蔬菜!”
看着刘大爷的背影,小周感慨道:“师父,原来‘消渴’还有这么多门道。之前我以为,只要是口渴多尿,就用滋阴的药,现在才知道,还得辨阴阳。”
岐大夫拿起刘大爷送的生姜,闻了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没有‘一刀切’的方子。就像这生姜,有的人吃了上火,有的人吃了舒服,关键看体质。咱们当中医的,得像老农民种地一样,看土壤适合种什么,不能瞎种。”
三、复诊:温药显效,老患者的“消渴”终于好转
一周后,李建国先来了。他穿着一件新的浅灰色衬衫,脸色比上次红润了不少,走路也比之前稳了。一进门,他就笑着说:“岐大夫,您的药太管用了!这一周,我晚上起夜就两三次,能睡整觉了,口渴也轻了,一天喝两暖瓶水就够了,手脚也不那么凉了。”
岐大夫让李建国伸出舌头,舌苔比上次薄了些,齿痕也浅了。摸脉,脉虽然还是虚,但重按下去有了点力气。“不错,阳气慢慢恢复了。”岐大夫点点头,“再吃一周,把方子调调,减点附子的量,加些菟丝子,补补肝肾。”
又过了五天,刘大爷也来复诊了。他脸上带着笑容,脚步轻快,进门就说:“岐大夫,您的药太神了!三剂药喝完,我一天就喝一暖瓶水,尿也少了,腹泻也轻了,一天就拉一次,还是成形的。之前总觉得饿,现在也不那么饿了,吃一碗饭就能饱。”
岐大夫摸了摸刘大爷的脉,脉沉迟但比之前有力了,舌苔也薄了些。“很好,寒湿在慢慢化。”岐大夫说,“再吃十二剂,把玄参去掉——玄参有点凉,您现在腹泻轻了,不用再用凉药滋阴了,加六克防风,《本草纲目》里说防风能‘祛风胜湿,止泄痢’,帮您把肠子里的湿邪除干净。”
刘大爷接过方子,高兴地说:“好嘞!等我彻底好了,就给您送一大筐生姜,让您冬天煮姜茶喝!”
看着两位患者好转的样子,小周心里暖暖的。晚上关店后,他坐在灯下,翻着《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的草稿本,把这两个“消渴”案例记了下来。岐大夫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周,你记住,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看整个人的阴阳平衡。《黄帝内经》里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只要阴阳调好了,病自然就好了。”
小周点点头,看着草稿本上的字,突然想起什么:“师父,咱们这两个案例,是不是可以给读者提个醒——要是有口渴多尿的毛病,别瞎吃凉药,得先辨清阴阳。”
“没错。”岐大夫笑着说,“很多人觉得‘消渴’就是‘上火’,其实不然。就像李老师和刘大爷,都是‘消渴’,但一个是‘阳不化气’,一个是‘脾肾阳虚’,用的都是温药,要是用反了,只会越治越重。咱们写这些故事,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别再走弯路。”
窗外的月光洒在石板路上,老街上的灯渐渐灭了,只有岐仁堂的灯还亮着。灯光下,《景岳全书》《黄帝内经》的书页轻轻翻动,仿佛在诉说着中医的智慧——那些藏在经典里的道理,那些辨阴阳、调气血的妙方,正通过岐大夫这样的中医,在现代城乡的烟火气里,续写着治病救人的故事。
四、后记:阴阳平衡,才是治“消渴”的根本
一个月后,李建国和刘大爷都彻底好了。李建国不再口渴多尿,晚上能睡整觉,体重也长了五斤,又能像以前一样,早上去公园打太极;刘大爷的腹泻停了,口渴多尿的毛病也没了,每天在菜市场卖菜,精神头十足,还总跟顾客说:“岐仁堂的岐大夫,是个好中医,能辨清阴阳,不瞎开药!”
这天,青川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来岐仁堂交流,听岐大夫讲了这两个“消渴”案例,感慨道:“之前我们总觉得‘消渴’就是阴虚内热,用的都是滋阴药,现在才知道,还有阳虚的情况。以后我们也得多学经典,多辨证,不能再误治患者了。”
岐大夫笑着说:“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经典里藏着太多智慧。就像《景岳全书》里说的‘消渴有阴阳之分’,只要我们认真读经典,仔细辨体质,就能给患者治好病。”
小周把这两个案例整理成文章,发表在县文化馆的公众号上,标题是《岐仁堂里的“消渴”故事:别让凉药,耽误了阳虚的病》。文章发出去后,很多人留言:“原来口渴多尿不一定是上火,涨知识了!”“岐大夫说得对,看病得辨阴阳!”
看着这些留言,小周心里很有成就感。他对岐大夫说:“师父,咱们以后多写点这样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
岐大夫点点头,拿起桌上的《神农本草经》,轻轻翻开:“好啊。中医的根在经典,魂在辨证,只要我们守住这份根和魂,就能让更多人受益。就像这‘消渴’,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只要辨准了,用对了药,就能治好。这就是中医的魅力——看的是病,治的是人,调的是阴阳。”
夕阳下,岐仁堂的木门上,“悬壶济世”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老街上的烟火气渐渐浓了,广场舞的音乐又响了起来,孩子们的笑声飘进药堂——在这片热闹的现代城乡里,岐大夫和他的岐仁堂,正用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故事,把中医的智慧,悄悄种进人们的心里。而《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这本书,也因为这些鲜活的案例,变得更加厚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