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桢成为北宋真正的话事人。
朝廷的官员一看风向变了,纷纷跳出来说太后坏话,要求翻历史旧帐。
这时老范已经是右司谏了,本应吸取以前教训,低调做官。
当然如果真是那样,也就不是老范了。
老范的口头禅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于是又跳出来,居然替打压自己的太后说话。
认为太后执政十几年,非常不容易。对赵桢也是非常上心调教,功过应该三七分,对一些小的过错不应抓着不放(《宋史》:“太后崩,召为右司谏。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帝为诏中外,毋辄论太后时事”)。
老范真是不按套路出牌。
宰相吕夷简就很按套路出牌。
1033年太后驾崩,赵桢亲政。
吕夷简马上着手准备投奔新领导,还连夜准备了新的施政建议。
建议归纳起来有八项举措: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呕心沥血,一片赤诚。
没过几天人事任命下来了。
吕夷简不但没被褒奖,宰相的职位也被薅去了。
吕夷简百思不得其解,又不好直接去找赵桢问,情绪相当低落。
但好在人脉广泛,找到了内副都知阎文应。
一打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刘太后驾崩后,赵祯准备换掉朝中原来太后扶植的老人,换上自己的心腹来掌握关键部门和岗位。
吕夷简本来是在重用的人选之中。
但赵祯回后宫后和皇后郭氏一聊,郭皇后表达了反对意见。
理由是吕夷简老奸巨猾,本来就是刘太后的人,只是平时伪装得好(《宋史》:“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
吕夷简知道原委之后怀恨在心。
机会也终于被吕夷简等来了。
赵祯20岁刚出头,血气正旺。
现在又是大权在握,而后宫佳丽成群,怎么可能把持得住。
所以郭皇后那里逐渐去的就少了,一直往年轻貌美的尚充仪、杨美人那里钻。
嫉妒是原罪,冲动是魔鬼。
郭皇后两样都占了。
她跑去尚充仪处破口大骂,甚至动起了手。
赵祯过来劝架,被郭皇后不小心抓破了脖颈。
本来这是一桩很小的皇帝家庭内部事宜,按照规定,朝中大臣是不宜干涉后宫事务的。
但吕夷简看到了机会。
他先让阎文应怂恿赵祯将被抓的脖颈伤情在早朝的时候展示给大臣们看。
这样,就将内部事务外延化,不是外臣想来干涉皇帝的内部家事,而是皇帝主动将家事变为国事。
这就属于朝臣们的履职范畴了。
阎文应是宦官,负责处理皇帝和后妃们的起居事宜,是赵祯亲信之人。所以赵祯是会听从阎文应的建议。
第二步,组织亲信,罗列郭皇后的不当行径,坚定赵祯废后的决心。
其中谏官范讽最卖力,罗列的罪行也最狠辣,就是郭皇后多年一直无子嗣,危及大宋传承基业。
舆论氛围拉满,命运齿轮转动。
郭皇后被废除了皇后职位,出家当了尼姑。
明眼人都知道是吕夷简做的局,赵祯也刚好支持的,所以聪明的都不说话。只要不危害到自己的利益,大部分人是不会为了所谓的正义而与权贵抗争的。
老范是例外,他又跳出来,不同意。
认为皇后的立废是国家大事,不能随意处置,甚至发动同僚去内阁请愿(《宋史》:“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
哎,老范不按照领导的喜好来行事,偏要坚持原则,吃苦头是免不了的。
不久就被外放到了睦州(现杭州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