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欧阳修对小王有知遇之恩。
但小王上台后,却对欧阳修等老领导一再贬斥,甚至恶意中伤(毕沅《续资治通鉴》:“及守青州,上疏请止散青苗钱,王安石恶之,修求归益切。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善附流俗,以韩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何用’”)。
苏轼认为,欧阳修推荐提携了那么多年轻人,但有些人却不知感恩,反而倒打一耙,对欧阳修诸多诋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小王。
经过这么多次的挫折,欧阳修肯定和自己一样,对小王充满了怨恨。
但此次见面,欧阳修却对小王还是赞誉有加,大力支持(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
这给苏轼好好上了一课。
苏轼将他的疑惑跟欧阳修进行了深入沟通。
欧阳修说道:“小苏,我们要理解小王。你们可能都替我抱不平,认为小王在官家面前诋毁我,是忘恩负义。其实,责任还是在我,不在小王。你想想,小王做了宰相以后,生活还是那样的艰苦朴素,听说有一次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来京城拜访他,以为会好吃好喝招待他,没想到到了饭点就只有几个粗制小菜,客人都吃不下去,小王却吃得津津有味将剩饭剩菜全部打扫干净。这个装是装不出来的,也恰好说明这是小王日常的生活习惯。”
欧阳修继续说道:“现在我们做官的条件都不错,朝中有几个官员不纳妾的?但小王没有呀。他不想吗?估计也不是,但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要去实现。”
欧阳修叹了口气:“这一点,我们都不如小王。”
欧阳修继续说:“小王是个读书人,老家在江西,在朝中没有根基。变法,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如果没有非常之策肯定半途而废。没有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而打压排斥我们这些老人,就是给其他人看的,表明朝廷推进变法的决心和信心”。
苏轼答道:“老师,我理解了”。
欧阳修皱了皱眉头:“我现在只是有点担心?”
苏轼问道:“老师,担心什么?”
欧阳修思考了片刻,说道:“小王为了推进变法的力度,提拔了许多年轻人。这本来是好事情。但从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心性还很浮躁,功利性太强,一下子身居高位,恐怕会坏事”。
欧阳修沉思:“他们一到高位,突然发现,四周的人对他们特别热情,他们平时说得一些话和做得一些事情都会被别人颂扬,甚至小时候的苦难都会被人歌颂。他们做的决策都能很好达成,接着就被传扬为功绩和成就。慢慢地,他们会觉得自己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自己就是那个被上天选中的能人,会对不和自己合拍的人厌恶痛绝,将批评自己的人视为异己,想尽办法打击报复。他们沉醉于权力带来的快感,享受别人乞求自己施舍的可怜巴巴的眼神。”
苏轼问道:“老师,真的会这样吗?”
欧阳修答道:“是的,小苏,这,就是权力带来的魔力。他可以让人奋进,也可以让人迷失。历史上像魏征、房玄龄、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是少数,这些人能抵住权力的魔力,也在于之前他们经历了很多磨难,懂得珍惜与感恩。现在本朝中吕惠卿、邓绾之流,因支持变法而突居大位,平时做一些行政管理决策没什么问题,出了岔子,官家、小王自然会兜着。但万一国家发生重大战争、自然灾害,脱离了官家、小王的控制范围,吕惠卿、邓绾之流还能扛得住吗?”
苏轼继续问道:“老师,那怎么办?”
欧阳修答道:“这就看大宋朝的造化了。但现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没有做好,比如对朝廷的不当行为反对的力度还不够大,对像你们这样的有志青年支持得也不够,这方面我要检讨。小苏,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责任和使命,也会遇到挫折和不公,在困难面前要有毅力和恒心,咬紧牙关熬过去,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实事。上层的事情可能我们管不到,但在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尽量做好。否则如果根基全部坏掉了,真出现了突发状况就完蛋了。”
苏轼答道:“老师,我知道了。”
欧阳修在逆境中并没有抱怨和怨恨,也没有因为别人的背叛而感到沮丧,他想得更多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苏轼深深地被欧阳修崇高的理想情怀所折服。
与崔立的为官之道相比,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显得书生气十足。但正是他们的情怀和信念,深深感动了苏轼等年轻人,也是千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屹立不倒的精神所在,鲁迅称为“民族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