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在男权社会,在历史簿上能留下姓名记载的皇后并不多,一般都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才行。
高滔滔在史书上被尊称为“女中尧舜”,就在于她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儿子突然去世,孙子才8岁,她又是一介女流,平时深居内宫不理朝政。
朝中王珪、蔡确、曾布、章惇、邓绾这些权臣环伺,辽、西夏又蠢蠢欲动。
这个53岁的女人面临抉择。
高滔滔扛住了,而且工作做得很好。
她暗中将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德高望重的老臣秘密召回,委以重任(《宋史》:“驿召司马光、吕公著,未至,迎问今日设施所宜先……事由中旨,王珪等弗预知……又起文彦博于既老……光、公著至,并命为相,使同心辅政,一时知名士汇进于廷”)。
她裁减开支,厉行节约,削减冗员,减少恩荫,赢得了民心(《宋史》:“未及条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减皇城觇卒,止禁庭工技,废导洛司,出近侍尤亡状者……又以官冗当汰,诏损外氏恩四之一,以为宫掖先”)
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高滔滔深知此理,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身边的亲戚朋友没有因为她而得到越级提拔晋升(《宋史》:“侄公绘、公纪当转观察使,力遏之。帝请至再,仅迁一秩,终后之世不敢改”)
1081年,元丰四年,宋神宗赵顼听说西夏发生政变,国主秉常被囚,梁太后摄政,觉得这是大好时机,决定趁机讨伐西夏。高滔滔的堂叔高遵裕带兵围攻灵州(现宁夏吴中),久攻不下。西夏派兵掘开了黄河七级渠,高遵裕大败。事后,高遵裕被撤职查办。
蔡确脑子灵光,知道高遵裕与高滔滔的关系,看到高滔滔垂帘听政大权在握,想拍高滔滔马屁,主动上奏要求恢复高遵裕职位(《宋史》:“从父遵裕坐西征失律抵罪,蔡确欲献谀以固位,乞复其官”)。
理由也是冠冕堂皇:宋军补给线被西夏切断,而且时值隆冬,大雪纷飞,西夏人又不讲武德,决堤放水。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高遵裕等将领还在誓死拼杀,保全了2万余将士性命。
想想确实有道理,这个台阶也铺得不错。但蔡确没想到的是,这种平时屡试不爽的马屁绝技,在高滔滔面前不管用。不但被臭骂一顿,还被排挤出核心决策圈。
据《宋史》记载,高滔滔是这样说的:
“遵裕灵武之役,涂炭百万,先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能寐,圣情自是惊悸,驯致大故,祸由遵裕,得免刑诛,幸矣。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
高滔滔认为,高遵裕是灵州战役的主帅,这次战役的失败,宋军伤亡百万,直接导致了宋神宗赵顼攻夏计划的失败,赵顼得知战败消息之后,晚上觉都睡不好。高遵裕免于死刑已经很不错了。现在赵顼刚刚去世,我怎么能因为高遵裕是我的堂叔而徇私情?
蔡确“悚慄而止”。
高滔滔将身边人管得牢牢的,“聪明的人”就不敢自作聪明了,有才的人也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宋史》:“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这9年也算是苏轼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了。
苏轼以礼部郎中的身份被调到京城,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兵部尚书兼任侍读,跻身高官高官。
1093年,太皇太后高滔滔去世,赵煦亲政。
赵煦从小就十分敬仰自己的父亲赵顼。一亲政,就推翻了祖母的政策,全盘恢复赵顼时期的新政。
苏轼又被赶出京城,之后一路被贬定州、惠州,甚至被送到了蛮荒之地—儋州(现海南岛儋州),1101年,落魄的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66岁。
此时,离北宋灭亡还有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