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赵煦生下一子两女,职位也从美人、婕妤到贤妃,1099年,赵煦去世前一年,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郝随跟着主子也是一路晋升,话语权和地位也越来越大。
裴彦臣,是向太后身边的内侍。赵煦去世后,是向太后力挺赵佶登上了皇位,所以赵佶对向太后感恩戴德,甚至愿意将权力分享给向太后(《宋史》:“徽宗立,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
裴彦臣并没有什么才能,但在重要人物身边自然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向太后那里也有一定的话语权,成为蔡京迎合巴结的目标(《续资治通鉴长编》:“裴彦臣无甚干才,但能交通内外,漏泄机密,遂使物议籍籍。或者以为万几之事,黜陟差除,皇太后至今犹与也”)。
因此,当蔡京听说裴彦臣要扩建慈云院,涉及到土地面积的时候时,就毫不犹豫地动用了自己的行政力量,强行拆除他人民居,被人四处控告,最终闹到了赵煦那里,成为一件重大事件。最终虽然有章惇护着,罚了点钱了事,但蔡京与内侍勾结的事情算是做实了(《宋史》:“中官裴彦臣建慈云院,户部尚书蔡京深结之,强毁人居室。诉于朝,诏御史劾治。安民言:‘事有情重而法轻者,中官豪横。与侍从官相交结,同为欺罔,此之奸状,恐非法之所能尽。愿重为降责,以肃百官’”)。
邓洵武,是蔡京在外发展的朋党重要成员。
以前仁宗、神宗、哲宗时期也都有派系,但比较松散,呈碎片化,一般都是在一起吃吃喝喝,有消息时互通有无,在一些利益上互相帮忙。比如吕夷简要攻击范仲淹,就会拉几个小圈子的人来助阵。
蔡京时期,开始组织化、系统化、集团化,形成了蔡党。
邓洵武是蔡党的骨干分子。
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邓绾,那个北宋脸皮最厚,“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始作俑者。
还好,当时王安石、宋神宗赵顼头脑清醒,邓绾一直没有发展空间。
邓洵武继承了他父亲邓绾见风使舵察言观色的本领,认准了蔡京将来必有大用,一心投靠。
赵佶上台不久,蔡京就将其推荐到赵佶身边,任起居郎。起居郎官六品,岗位重要,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宋史》对起居郎这一职位的描述是这样的:
“(起居郎)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大朝会则与起居舍人对立于殿下螭首之侧。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临幸引见之事,四时气候、四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皆书以授著作官。”
相当于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属于级别不高但岗位重要的特殊职务,最重要的是因为经常陪伴皇帝左右,能够私底下和赵佶说上话。
向太后去世后,邓洵武察觉赵佶很想跟哥哥宋哲宗赵煦一样,继承父亲宋神宗赵顼的遗志,继续变法。毕竟变法让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增加,有钱才好办事。
那谁能替赵佶办好这差事呢?
赵顼时期有王安石,赵煦时期有章惇,赵佶时期有谁?
邓洵武瞅准时机,向赵佶推荐了蔡京。
受到范仲淹《百官图》、郑侠《流民图》的影响,邓洵武也画了一幅图,名字叫《爱莫助之图》,上面分两列,一列是守旧派官员,一列是变法派官员,蔡京列变法派之首。邓洵武一面给赵佶看着画,一面说到:“陛下想要变法成功,只有任命蔡京为相方能达到目的啊。”
笔者一直很佩服一种人,就是说话能让人感到很真诚,就算他说的是假话或者隐藏了很自私的目的,也能让听者感觉都是为了他好,这是一种很强的能力。
邓洵武、蔡京都是有这种能力的人。
陈师锡、常安民这样的人不行,一说话就很冲,让人听了不舒服,只有熟悉他们的人或者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容忍他们。
蔡京被贬去杭州后,赵佶本来无意要再次重用他,毕竟争议太大。经邓洵武这么大义凛然的一忽悠,感觉非蔡京莫属了(《宋史》:“京出居外镇,帝未有意复用也,洵武为帝言:‘陛下方绍述先志,群臣无助者。’乃作《爱莫助之图》以献。其图如《史记》年表,列旁行七重,别为左右,左曰元丰,右曰元祐,自宰相、执政、侍从、台谏、郎官、馆阁、学校各为一重。左序助绍述者,执政中唯温益一人,余不过三四,若赵挺之、范致虚、王能甫、钱遹之属而已。右序举朝辅相、公卿、百执事咸在,以百数。帝出示曾布,而揭去左方一姓名。布请之,帝曰:‘蔡京也。洵武谓非相此人不可,以与卿不同,故去之。’布曰洵武既与臣所见异,臣安敢豫议?明日改付温益,益欣然奉行,请籍异论者,于是决意相京。邓氏自绾以来,世济其奸,而洵武阿二蔡尤力。京之败乱天下,祸源自洵武起焉”)。
当然,宰相这个位置非常非常重要,光靠邓洵武和几个蔡党还不行,要让赵佶真正下定决心,还需要重量级人物支持举荐,蔡京还真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