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年,崇宁元年,离北宋灭亡还有25年。
蔡京接替曾布的右相职务,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忠彦被贬后,左相职位一直空缺,此时的蔡京实际上是左右相一肩挑。
权力很集中。
但蔡京还想更集中,他从王安石变法时设立条例司得到启发,在朝中设立讲议司,规定朝中重要的事项如财税、人事等都要经过讲议司审议。
蔡京兼任提举,将圈子里的党羽吴居厚、王汉之拉进来形成三人决策圈(《宋史》:“京起于逐臣,一旦得志,天下拭目所为,而京阴托“绍述“之柄,箝制天子,用条例司故事,即都省置讲议司,自为提举,以其党吴居厚、王汉之十余人为僚属,取政事之大者,如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赋调、尹牧,每一事以三人主之。凡所设施,皆由是出”)。
当然,这些机构、人员安排表面上都是符合程序和得到赵佶认可的,但讲议司实际上是蔡京一人说了算。
蔡京搞一言堂,搞派系党派,赵佶可能被声色犬马的生活迷住了眼,但朝中几百号大臣就没人看穿?没人发声?北宋制度设计的御史、监察制度怎么就不发挥作用?
御史、监察制度在理论上是好的,但它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要皇帝支持。
皇帝脑子清醒拎得清,能辨别忠奸,包拯、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有好结果,其余的御史、言官才敢大胆地说。
皇帝脑子拎不清,偏听偏信,比干、屈原这样的人不会有好结果,其余的御史、言官谁敢大胆地说?毕竟不单单是自己的命,还有家族的命运牵连在一起。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你不能光喊口号要大臣们奉献、爱国、牺牲,而要让大臣们真正有获得感有保障,在制度体制上为他们的付出保驾护航。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在危险还没有完全形成,大厦还没有真正倾倒之时,就要倾尽全力去防微杜渐。
如果等到大厦已经要倒了才觉悟,拼命喊口号要大家来保楼,谁会听呢?大家都逃离大厦逃命去了。
所以,北宋的灭亡真正要追究责任的就是赵佶,他的确是咎由自取。
他提拔重用了蔡京,首先坏了政府的生态。
蔡京又提拔重用邓洵武、余深、温益、郑居中等一批蔡党圈中人,坏了政府各个部门和路、州、县各级政府,甚至是政府各衙门的生态,像范仲淹这样的平民子弟和不入蔡党圈子的人就没有任何机会。
蔡京又推荐重用童贯掌管军队,军队也同政府一样烂了,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1126年,北宋灭亡前一年,79岁的蔡京被贬途中写下一首绝命词,充满了悔恨和无奈:
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
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
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蔡京《西江月·悔恨词》
没过几天,蔡京就饿死在了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