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落门》最新章节。
所以,沈腾希望如果有机会的话,将诸葛亮治蛮政策进行升级迭代,让更多南中人富裕起来,稳定地生活。
想法很好,但兴古郡百废待兴,诸多工作毫无头绪,也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前推进。
“好吧,‘沈氏的改革’,就从兴古郡开始!”
听了沈腾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规划后,朱武眼前一亮。
其实朱武他们对于蛮人,也并没有所谓的世代相传的刻骨仇恨,既然生在蛮族遍地的南中,如果不和蛮族搞好关系,你自己的家族也别想发展壮大。
他们这些豪门望族,很多财富其实就来源于蛮族人的劳动贡献。这是好听的说法,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来自对南中蛮人的盘剥。
只是这一次,兴古城确实被残害得够狠,所以,一提起蛮人来,朱武的心里便满是恨意,巴不得一刀将所有蛮人都砍死拉倒。
不仅是朱武,估计现在兴古城里,你随便抓住一个汉人,问他,他的回答都是一样。
但朱武毕竟不一样,他是朱氏的族长,是兴古郡的郡尉,平台不一样了,心胸和视野都不同于常人。
沈腾话音未落,朱武便已经知道沈腾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他向沈腾一拱手,道:“朱武谨受教!请公子放心,朱武省得如何做了。”
沈腾淡然一笑,点点头,举起酒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南中治理,是一篇大文章啊,希望郡尉能认真思量。”
沈腾说的是大实话。
小到小小的兴古城,中到不大的兴古郡,大到整个南中的治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非举全国之力,不足以保证成功。即便举全蜀汉之力,能否成功,也都是个未知数。
未知数,不代表就不要去做。
后世太祖爷爷有一句至理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事情,你不去做,便一定没有结果。想千想万,不如迈出结结实实的第一步。
南中七郡,各有各的特殊性,也各有各的特色,当然也各有各的发展方向,沈腾希望能够在兴古郡这个小一些又相对偏远的郡,做一做实验,最好能够做出一篇好文章来,算是为自己的“南中改革”打个样吧。
当然了,即便试验不成功,对于整个南中来说,也无伤大雅。
假若没有沈腾的介入,兴古郡的局面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蛮族人将迎来汉人强烈的报复行动,蛮汉关系将会更加糟糕。
所以,最糟糕的事情没有发生,即便试验再如何不成功,总还不会回到那样糟糕的局面。
南中共有七郡,若有三个郡率先作出表率来,成功了,整个南中,分而治之,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继而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并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后世的“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沈腾有大把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他不会盲目,也没有资本盲目。
作为一个后世来人,沈腾对于兴古郡的认知很肤浅,但也很深刻。
肤浅到这里的气候物候物产民风,他一概不知。
深刻在于,他知道兴古郡和牂牁郡一样,都是边郡,和孙吴交界的地方,有矿的,自然属于老天爷赏饭吃,没有矿,最好能在边贸上打生意。互通有无,将国际贸易做好了,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来说,并不亚于内陆那些好的郡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世随便一个傻子,来到这个时代,对于经济建设,都具有超人一等的能力。
这可不是瞎话。
因为后世新中国短短几十年的经济建设速度之快,成就之大,效应之广,几乎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
几亿人到十几亿人的脱贫致富,有谁见过?
而此时的蜀汉才多少?一百万?两百万?在后世,随便一个地级市,都比这个人口要多吧。
后世的经验,假如你有矿藏,这叫资源优势。对不起,躺在家里数钱,可能还要请人来数,后世中国的鄂尔多斯大同等地,就是如此。
而中东的几个小国家,家里挖地盖猪圈,都可能挖出一口油井来,你说气人不?
或者,你有技术优势。
比如后世美丽国的硅谷等地,依靠超前的技术优势,享尽技术红利,全世界为它打工,同样属于请人数钱的干活儿。
中国也有——改革开放初期的香港,后来的深圳杭州等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他们的技术红利可以撑死几代人也吃不完。
再或许,你有地理优势。
假如你没有上面的两种优势,别着急,你刚好地理位置优越,也有很好的饭吃。
比如,你是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大江大河大海港口中转区等,一样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比如后世的新加坡,中国的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还有大汉口等,人在家中坐,财富天下来。
历史从此时顺延几百年之后,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畅行全世界,主打的就是一个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兴古郡背靠蜀汉大家庭,面向广阔的东向南向国际市场,甚至有可能从此地通达后世南海印度洋等地域,有很好的文章可以做。而且,从国际环境上讲,目前蜀汉致力于与孙吴交好,短期内应该不会改变这个基本国策。
相对于牂牁郡而言,兴古郡更小,但他面对的市场和通路其实更好更大,因为兴古郡往南,就是孙吴的交趾郡,也就是后世越南的河内。那里自古以来,甚至到以后几千年,都是木材、稻米、香料的最大产地,前景之好,只能用“钱景”“千金”等词儿来形容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蜀汉唯一一个可以做到“面朝大海”,然后“春暖花开”的地方,就是兴古郡!
“口水直流的!”沈腾想到这些,不由得自嘲起来。
此时的朱武看不到这些,此时蜀汉任何一个人都看不到这些,但不代表沈腾看不到。
人们都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陆相型国家,历代王朝历代君王们的目光都一致向内,而不是向外。
都向大陆内部看,而不向大海看。
所谓的“星辰大海”,在空中,在内陆,而不是真正的广漠无垠的大海之上。
只能说,这是秦汉之后的历代君王们的短视造成的。
中国历代王朝历代君王们,要么是骑马的,要么是坐轿的,没有一个君主是坐船的,所以,他们对于波澜壮阔的大海,天生就有一种恐惧心理。
他们宁愿在内陆的不毛之地战死,也不愿意到大海上去攫取无尽的财富。
唯一例外的,恰恰就出现在三国时期——孙权。
孙吴政权拥有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广阔绵长的海岸线,还拥着这个时代地球人类最强大的水军和造船技术,更拥有超前的海洋财富思维——史载,孙权曾经派两位将军到后世的夷洲岛上去掳掠人口,充实孙吴人口的不足。
这两位将军的思维甚至比他们的大皇帝孙权更超前——他们去了以后,却觉得占有这里,开发利用,远比单纯的掳掠人口更有价值。
于是,这两位将军就两手空空自信满满地回去了。
两位将军因为没有完成掳掠任务,被孙权严惩不怠。孙权只想要人口,扩充军队实力。
由此可见,中国其实一直都不缺乏海洋思维的人才,只不过由于上位者的眼界不够,导致后面一代不如一代了。
若要论到做国际贸易,或者到大海之上攥取利益,孙吴具有最大的天然优势,但是,很可惜,孙家一样是在陆地上发家的,血脉里,他们只认可陆地资源,他们可以用数十万人在小小的合肥填坑,却不愿意诚心诚意地开发利用一个价值无限巨大的海岛。
而这个名叫“夷洲”的地方,后来改名“台湾”。
“心塞啊!”想到这些历史,沈腾就不由得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这不是孙权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