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燕王与燕王妃

第30章 永乐新政:变革的破晓(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不一样的燕王与燕王妃》最新章节。

永乐年间,紫禁城武英殿中,殿门大开,微风拂过,吹动着殿内的纱幔。朱棣身着一袭宽松的常服,坐在宽大的书桌后,手中轻轻转动着一支毛笔,眼神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徐妙云坐在一旁的软榻上,手持书卷,正细细翻阅。

朱棣放下毛笔,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外的市井景象,开口道:“妙云,如今大明看似繁荣昌盛,但这税收之弊却如隐疾一般,时刻威胁着国家的根基。我们穿越而来,深知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益处,是时候改变这现状了。”

徐妙云放下书卷,起身走到朱棣身旁,轻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此二法虽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问题,但推行起来必定阻力重重。”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正因为如此,才需召集众人商议。传太子、太子妃,还有杨荣、杨士奇、杨浦进宫,就今日午后,在这武英殿议事。”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武英殿的金砖上,熠熠生辉。太子朱高炽与太子妃张妍率先步入殿内,朱高炽身形富态,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张妍则仪态万千,神色端庄。紧接着,杨荣、杨士奇、杨浦三人联袂而至,他们步伐稳健,神情肃穆。

众人向朱棣和徐妙云行礼完毕后,朱棣示意大家入座。他站起身来,双手背后,在殿中缓缓踱步,目光扫视众人:“今日把你们招来,是要商议两件关乎大明未来的大事 —— 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想必你们对这两项举措或多或少有所听闻,但朕还是要详细讲讲。”

朱棣详述摊丁入亩

朱棣停下脚步,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先说说这摊丁入亩。诸位,我大明现行的丁税制度,是以人头来计征赋税的。在这种制度下,出现了诸多弊端。大家想想,普通百姓家中人口众多,为了维持生计,辛苦劳作,可田产却少得可怜。然而,他们却要按照家中的人口数量来缴纳丁税。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他微微皱眉,眼中流露出忧虑之色,继续说道:“就拿一个五口之家来说,家中仅有几亩薄田,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一家人的口粮,所剩无几。但即便如此,还得按照五个人头来缴纳丁税。这使得许多家庭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甚至为了逃避丁税,不得不隐匿人口。”

朱棣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丝愤慨:“而那些豪门富户呢?他们凭借着权势和财富,大量兼并土地,田连阡陌。可按照现有的制度,他们所缴纳的丁税,仅仅是按照家中的丁口数量来计算。相比他们庞大的田产和财富,这点赋税简直微不足道。如此一来,赋税的公平性何在?国家的税收又怎能不受到影响?”

朱棣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摊丁入亩,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将丁银摊入田赋之中,统一征收。从此以后,赋税的多少,将主要依据土地的多寡来确定。田多的人家,自然要多纳税;田少的人家,纳税相对较少;而那些没有土地的穷苦百姓,则无需缴纳丁税。这样做,既能减轻穷苦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心生产生活,又能确保国家的税收来源,让税收更加公平合理。”

朱棣细解一条鞭法

说完摊丁入亩,朱棣稍作停顿,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杯茶,轻抿一口,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接下来,再讲讲这一条鞭法。”

他放下茶杯,双手撑在书桌上,目光炯炯有神:“如今我大明的赋税征收,项目繁多,极为繁杂。田赋要收,各种名目的徭役也要征,还有数不清的杂征。这些赋税和徭役,征收的方式和时间各不相同,百姓们往往被弄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

朱棣眉头紧皱,神情严肃:“而且,这种繁杂的税收制度,给了各级官吏可乘之机。他们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中,肆意刁难百姓,巧立名目,额外征收费用,中饱私囊。百姓们不仅要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还要遭受官吏的盘剥,生活愈发艰难。”

他缓缓直起身来,语气加重:“一条鞭法,就是要对这种混乱的局面进行彻底改革。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所有“所有的杂征,统统合并为一项,征收银两。” 朱棣目光锐利地扫视众人,加重语气强调,“并且按亩折算缴纳。如此一来,百姓只需在规定时间,按照自家田亩数量折算成相应的银两缴纳即可,再也不用为应付各种名目的赋税而疲于奔命。”

朱高炽微微眯起眼睛,认真思索后,起身抱拳说道:“父皇,如此一来,百姓缴纳赋税确实便利许多。可儿臣担心,以银两征收赋税,这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不常与外界通商、难以获取银两的百姓来说,会不会反而增添负担?”

朱棣微微点头,对朱高炽的提问表示认可:“高炽,你能想到这一层,可见用心。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朕以为,随着一条鞭法的推行,商品经济必然会进一步发展,银两的流通也会更加广泛。在推行初期,对于那些确实难以获取银两的地区,可以允许他们在一定期限内,以实物代替银两缴纳赋税,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长远来看,要引导百姓参与到商品交易之中,让他们能够顺利获取银两来完税。”

杨士奇捋着胡须,上前一步,恭敬道:“陛下圣明。只是这折算的比例至关重要,若折算不合理,依旧会让百姓遭受损失。臣以为,需派遣得力官员,深入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的物价、田亩产量等情况,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折算标准。”

朱棣赞许地看了杨士奇一眼:“杨爱卿所言极是。这折算比例必须要精准合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当地百姓、士绅的意见,确保公平公正。”

这时,杨浦微微躬身,沉稳地说道:“陛下,皇后,推行这两项新政,除了要应对豪门勋贵的阻力和解决百姓赋税的具体问题,还需考虑到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以往的税收方式下,地方财政有多种收入渠道,如今两项新政推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改变,若不提前规划,恐会出现地方财政运转困难的情况。”

徐妙云轻轻点头,眼神中透着睿智:“杨爱卿思虑周全。此事需户部牵头,会同各地布政使司,详细核算各地的财政收支情况,提前制定应对之策。对于财政缺口较大的地区,朝廷可适当给予补贴,同时也要鼓励地方通过发展商业、手工业等方式,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杨荣双手抱拳,高声说道:“陛下,皇后,新政虽难,但关乎我大明的长治久安,臣等定当全力以赴。只是这新政推行,还需一个强有力的统筹机构,协调各方事务,确保新政顺利推进。”

朱棣神色威严,大手一挥:“朕决定成立新政推行司,由太子朱高炽总领其事,杨荣、杨士奇、杨浦三位爱卿协同辅佐。太子妃张妍也可参与其中,为新政出谋划策。你们要紧密配合,遇到问题及时向朕与皇后汇报。”

朱高炽赶忙上前,单膝跪地,郑重说道:“儿臣领命!定不负父皇母后所托,全力推行新政。”

张妍也微微福身,柔声道:“臣妾定当尽心尽力,协助太子殿下。”

朱棣看着众人,目光中满是期待与信任:“朕相信你们。这两项新政,是我大明走向繁荣昌盛的关键一步。虽然前路艰难,但只要我们君臣一心,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让新政在我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百姓受益,让国家富强!”

众人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愿为新政赴汤蹈火!”

此时,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武英殿内,映照在众人坚毅的脸庞上,仿佛预示着这场变革的曙光,正缓缓照亮大明的未来 。

朱棣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说道:“既然如此,那便即刻着手准备。推行新政,宣传乃是先行之事。杨荣,此事就交由你来主抓。”

杨荣立刻拱手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会让新政的好处广为人知。臣打算先组织翰林院的学士们撰写一系列文章,从各个角度阐释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益处,张贴在各地的城门口、集市等人流密集之处。同时,派遣官员到各地学府、书院,举办新政宣讲会,向学子们详细讲解新政内容。学子们日后分散各地,便能将新政的理念传播开来。”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不过宣传之时,言辞要通俗易懂,务必让百姓们都能听得明白。切不可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辞,以免百姓误解。”

杨荣恭敬答道:“陛下虑事周全,臣定会叮嘱下去。”

朱棣接着看向杨士奇,说道:“杨爱卿,土地丈量与赋税折算标准制定这两件大事,朕就交给你负责。你可有什么想法?”

杨士奇神情严肃,认真答道:“陛下,土地丈量是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臣打算挑选一批清正廉洁、精通地理测量与田亩核算的官员,分赴各地。为确保丈量准确公正,在丈量过程中,要让当地的里正、乡绅以及百姓代表参与监督。对于土地的肥瘦等级,也要综合多方意见进行评定。至于赋税折算标准,臣会派遣专人收集各地的粮食产量、物价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且符合当地实情的折算比例。”

朱棣微微皱眉,提醒道:“丈量土地和制定折算标准时,切不可让地方官吏借机盘剥百姓。若有贪污腐败、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杨士奇坚定地说:“陛下放心,臣定会严格监管,一旦发现此类恶行,绝不姑息。”

随后,朱棣将目光投向杨浦:“杨爱卿,新政推行过程中的财政核算与调配,就由你统筹。这方面事务繁杂琐碎,却又至关重要,你可有应对之策?”

杨浦沉稳地回答:“陛下,臣首先会让户部对全国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梳理出各地原有的赋税收入和支出项目。在新政推行后,密切关注地方财政的变化,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财政资金。对于一些因新政实施而出现财政困难的地区,除了朝廷补贴和鼓励地方开源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上缴比例等方式,帮助地方度过难关。同时,建立严格的财政审计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公开透明。”

朱棣点头称赞:“很好,财政乃国家命脉,必须谨慎对待。”

这时,太子朱高炽开口道:“父皇,儿臣认为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应设立举报渠道。让百姓们能够及时举报那些在新政执行过程中违法乱纪的官员。对于举报属实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让新政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监督。”

朱棣露出赞许的神色:“高炽此建议甚好。如此一来,既能让百姓参与到新政推行中来,又能对官员形成有效约束。传朕旨意,各地要设立专门的举报箱,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确保举报信息能够及时传达。”

太子妃张妍轻声说道:“陛下,臣妾觉得在新政推行初期,可以先选择几个地区进行试点。观察新政在这些地区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再逐步向全国推广。这样可以降低新政推行的风险,避免出现大的问题。”

朱棣和徐妙云对视一眼,徐妙云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朱棣说道:“太子妃所言有理。此事就由太子负责挑选试点地区,密切关注试点情况。”

朱高炽应道:“儿臣明白。”

朱棣环顾众人,目光中透着坚定:“诸位,新政推行,关系重大。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朕与皇后会全力支持你们。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为我大明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众人再次齐声应道:“臣等谨遵圣命!”

朱棣挥了挥手:“今日就先商议到这里,各自回去准备。待诸事安排妥当,即刻推行新政。”

众人行礼后,依次退出武英殿。朱棣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对徐妙云轻声说道:“妙云,朕相信,有他们相助,这新政定能成功。”

徐妙云微微颔首,目光中满是期许:“陛下深谋远虑,又有如此得力的臣子辅佐,大明定会越来越好。只是这过程中,还需多多留意各方动向,及时应对。

朱棣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是啊,新政触动多方利益,必然会有诸多波折。那些豪门勋贵,向来享受着特权,新政推行,他们首当其冲利益受损,恐怕不会轻易罢休。”

徐妙云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陛下所言极是。但我们既已决定推行新政,便不能退缩。这些年来,朝廷财政日益紧张,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改革,大明的未来堪忧。”

朱棣握紧拳头,语气坚定:“不错,朕意已决。若有人敢公然反对新政,妄图从中作梗,朕绝不姑息迁就!”

此时,朱高炽和太子妃张妍返回武英殿。朱高炽一脸忧虑地说道:“父皇,母后,儿臣刚刚想到,新政推行,可能会引起一些勋贵武将的不满。他们手握兵权,若是联合起来抵制新政,后果不堪设想。”

朱棣神色一凛,沉思片刻后说道:“高炽,你担忧的不无道理。但朕也并非毫无准备。朕会先安抚好那些忠心耿耿、深明大义的勋贵武将,晓以新政对国家、对他们自身长远利益的好处。对于那些妄图兴风作浪的人,朕会提前布局,掌控他们的动向。必要时,会采取雷霆手段,确保新政顺利推行。”

太子妃张妍说道:“陛下,儿臣觉得也可给那些勋贵一些出路。比如在新政推行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一些参与商业、实业发展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新的领域中获取利益,以此减少他们对新政的抵触情绪。”

徐妙云微微点头,赞同道:“太子妃这个想法不错。勋贵们若能看到新政给他们带来新的机遇,或许会减少反对的声音。可以挑选几位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的勋贵,先与他们私下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再对症下药。”

朱棣看向朱高炽:“高炽,此事就由你去办。挑选几位合适的勋贵,与他们好好谈谈。既要表明朕推行新政的决心,也要让他们看到新政带来的好处。谈话过程中,要注意分寸,不可泄露过多机密。”

朱高炽领命道:“儿臣明白,儿臣定会谨慎行事。”

朱棣接着说道:“还有,新政推行司成立后,要尽快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明确各官员的职责权限,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要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让各地的新政推行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到朝廷。”

朱高炽点头称是:“儿臣会督促杨荣、杨士奇、杨浦三位大人尽快落实。”

朱棣又叮嘱道:“在选拔新政推行官员时,一定要严格把关。这些官员是新政推行的关键,必须清正廉洁、有能力且有决心。对于那些品行不端、心怀叵测之人,坚决不能任用。”

朱高炽认真答道:“儿臣记住了。儿臣会与三位大人一起,仔细考察每一位候选官员,确保新政推行队伍的纯洁性和专业性。”

徐妙云看着朱高炽和太子妃张妍,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二人要相互扶持,共同为新政出谋划策。这是关乎大明命运的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

朱高炽和太子妃张妍齐声说道:“儿臣(臣妾)谨遵母后教诲。”

朱棣挥了挥手:“去吧,好好筹备。朕期待看到新政顺利推行,给大明带来新气象。”

朱高炽和太子妃张妍行礼后,再次退出武英殿。朱棣和徐妙云站在殿中,望着殿外的天空,目光中充满了对新政的期待与决心,他们深知,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但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他们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

徐妙云轻轻走到窗边,望着远方,轻声说道:“陛下,新政推行关乎民生社稷,可这一路必然艰辛。臣妾担心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会走样变形,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

朱棣走到她身旁,微微皱眉道:“朕也有此担忧。这就需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朕打算派遣一些亲信大臣,以巡视之名,暗中监督新政推行情况。一旦发现有官员阳奉阴违,就地处决,以儆效尤。”

徐妙云转身看向朱棣,眼中带着一丝忧虑:“陛下,此举虽能起到震慑作用,但臣妾以为,在惩处官员的同时,也需注重引导和教育。毕竟新政实施,许多官员也是初次接触,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和执行失误。不如开设新政培训课程,让官员们深入学习新政内容和精神,再派往各地推行,如此或许能减少失误。”

朱棣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道:“皇后所言有理。朕会让礼部和新政推行司共同筹备新政培训事宜。让朝中的大臣们为各地官员讲解新政要点,确保他们能准确领会,公正执行。”

这时,太监来报:“陛下,英国公张辅求见。”

朱棣与徐妙云对视一眼,朱棣说道:“快请进来。”

张辅大步走进武英殿,行礼道:“陛下,皇后,臣听闻陛下欲推行新政,特来求见。”

朱棣微微点头,说道:“英国公,此次新政推行,关乎我大明兴衰。想必你也有所了解,可有什么看法?”

张辅神色凝重,说道:“陛下,臣以为新政若能顺利推行,对我大明自然是好事。只是这新政涉及面广,触动诸多利益,推行起来恐非易事。”

朱棣看着张辅,目光坚定:“英国公,朕知道其中艰难。但如今朝廷财政吃紧,百姓负担过重,若不改革,大明隐患重重。朕意已决,定要推行新政。英国公乃朕肱股之臣,可有什么建议?”

张辅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认为首先要稳定军心。新政推行,一些勋贵武将可能会心生不满,陛下需先安抚好他们,让他们明白新政对国家、对军队的好处。臣愿为陛下奔走,劝说那些勋贵们以大局为重。”

朱棣面露欣慰之色:“英国公深明大义,有你相助,朕心安许多。你在勋贵武将中威望极高,若能出面劝说,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辅接着说道:“另外,新政推行过程中,还需注意舆论导向。民间或许会有一些不实传言,扰乱人心。陛下可让礼部和都察院加强对舆论的管控,及时澄清谣言,宣扬新政的好处。”

徐妙云微笑着说道:“英国公所虑周全。如今新政未行,舆论先行至关重要。要让百姓从心底认可新政,才能更好地推行。”

朱棣说道:“英国公,此事就交由你来负责。协调礼部和都察院,把控好舆论方向。”

张辅拱手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朱棣拍了拍张辅的肩膀:“有英国公助力,朕对新政推行更有信心了。英国公回去后,若有什么想法,可随时进宫与朕商议。”

张辅行礼告退:“臣告退,陛下、皇后保重。”

待张辅离去后,朱棣对徐妙云说道:“皇后,有英国公支持,新政推行又多了几分胜算。”

徐妙云点头道:“是啊,张辅威望高、能力强,有他从中斡旋,想必能化解不少矛盾。只是新政推行千头万绪,后续还会有更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

朱棣目光坚定,望向远方:“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朕都要将新政推行到底,为我大明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新纪元!”

徐妙云轻轻握住朱棣的手,柔声道:“陛下既有此壮志,臣妾自当全力支持。只是新政推行期间,陛下日夜操劳,也要多注意龙体安康才是。”

朱棣微微动容,看着徐妙云说道:“皇后这些年一直陪伴朕左右,为朕分忧解难,朕又怎会不知你的心意。只是这新政责任重大,朕不敢有丝毫懈怠。”

正说着,殿外又传来太监的通报声:“陛下,户部尚书夏原吉求见。”

朱棣立刻说道:“快宣。”

夏原吉匆匆步入殿内,行礼之后,神色有些忧虑地说道:“陛下,臣刚核算完去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发现亏空比往年更为严重。如今又要推行新政,各项开支恐怕会进一步增大,这……”

朱棣微微皱眉,说道:“夏爱卿,朕推行新政,正是为了解决财政困境。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实施后,朝廷的税收会更加合理,长远来看,财政状况定会好转。只是前期可能会有一些投入,这也是必要的。”

夏原吉点头称是,接着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在新政推行初期,各地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土地丈量、人员培训等事务,目前户部的储备资金有限,恐怕难以满足全部需求。”

徐妙云思索片刻后说道:“夏爱卿,既然户部资金不足,能否考虑从其他方面筹集?比如向富商巨贾借贷,或者发行一些国债之类的,待新政推行取得成效后再予以偿还。”

夏原吉微微低头,思考一番后说道:“皇后的想法颇有新意。向富商借贷一事,操作起来可能较为复杂,需制定详细的规则和契约,确保双方权益。至于发行国债,这在我大明尚无先例,需要谨慎研究其可行性和具体实施办法。”

朱棣说道:“夏爱卿,你回去后,与户部的官员们仔细商讨这两件事。若可行,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同时,也要严格把控新政推行过程中的各项开支,杜绝浪费。”

夏原吉拱手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全力以赴。只是在资金分配上,还请陛下示下。哪些方面应优先保障资金投入?”

朱棣沉思片刻,说道:“首先是新政宣传和官员培训,这是新政推行的基础,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其次是土地丈量,这关系到新政的核心内容,也不能马虎。至于其他方面,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配。”

夏原吉记录下来后说道:“陛下,还有一事。新政推行后,税收制度改变,一些地方的税收管理机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也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支持。”

朱棣说道:“此事你与新政推行司的大臣们共同商议,按照新政的要求进行合理调整。务必做到既不影响税收工作,又能提高效率。”

夏原吉领命道:“是,陛下。臣告退,这就回去着手安排。”

等夏原吉离开后,朱棣有些感慨地说道:“财政之事,千头万绪。新政推行,处处都需要钱。”

徐妙云安慰道:“陛下莫急,只要我们合理规划,开源节流,定能度过难关。而且新政一旦成功,大明的财政状况必将大为改观。”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但愿如此。朕相信,只要君臣一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接下来,就看新政推行司的动作有多快,成效有多显着了。”

此时天色渐暗,太监前来准备掌灯,武英殿内灯火亮起,映照出朱棣和徐妙云坚定的面容,他们在为大明的未来,谋划着每一步棋 。

朱棣看着灯火,若有所思地说:“皇后,这新政推行涉及诸多方面,朕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制,不仅仅是监督官员执行新政的情况,更要监督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是否合理。”

徐妙云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陛下所言极是。新政推行资金巨大,若没有严格监督,难免会出现中饱私囊的情况。不如从都察院挑选一些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御史,成立一个新政监督小组,专门负责此事。”

朱棣拍了下桌子,说道:“好主意!就这么办。都察院这些御史,向来以弹劾不法官员为职责,有他们监督,想必能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有所忌惮。”

徐妙云又补充道:“不过,为了确保监督小组能公正行事,不受其他势力干扰,陛下可赋予他们直接向您奏报的权力,绕过中间一些可能存在阻碍的环节。”

朱棣抚须微笑:“皇后考虑得周到。如此一来,朕便能及时掌握新政推行中的各种问题,也能让新政监督小组放开手脚去做事。”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拂过,吹得殿内的烛火轻轻摇曳。朱棣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皇后,此次新政推行,定会触动不少人利益,朕担心会有一些势力暗中搞破坏。”

徐妙云神色凝重,说道:“陛下担忧不无道理。那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极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皇宫的安保,另一方面,对于京城内外的动向也要密切关注。”

朱棣点头,语气坚定:“朕会让锦衣卫加大巡查力度,密切监视各方势力的动静。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刻上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28岁女战神退婚?我娶18岁女总裁!
28岁女战神退婚?我娶18岁女总裁!
叶辰入狱历练,镇压的各方豪雄俯首称臣。却被28岁女战神上门退婚。叶辰转眼就娶了更年轻的女总裁。没想到,美女总裁又软又甜,还超黏人。这么黏人可爱的小妖精,叶辰直呼受不了啊!
福老板
神印:灵珠证道,开局双圣女!
神印:灵珠证道,开局双圣女!
叶凌穿越神印世界,精神世界觉醒一枚灵珠。每提升一个层次,灵珠之上都会有相对应的奖励。神眷体质。精神秘典。至高超神器之装备。都作为他成就至高的极致力量。.......陈樱儿:本来还以为,我是要照拂叶凌的,没想到,反而被他带飞了。龙灵曦(龙皓晨转):叶凌师兄最棒了!王原原:说好只是想赢他,怎么给自己赔进去了...李馨采儿等红颜:...........多年以后,叶凌站在了御龙关城墙之上,高高飞起。气息
闻君曲
穿越后,我每天在大秦收快递
穿越后,我每天在大秦收快递
沈括穿越到了大秦,每天都能收到一个来自现代的快递。啤酒香烟扑克牌、瓜子饮料矿泉水。每天就想开盲盒一样,充满了惊喜。直到有一次,沈括收到了一套性感的蕾丝内衣,看着手上的黑色丁字裤,他陷入了沉思……内衣就算了,拖拉机是什么鬼啊?可就在沈括优哉游哉,过这潇洒日子的时候。政哥居然带着人,突然路过蹭饭了。“你说什么?沙丘事变?”“寡人马上就要死了?”
晨昏线
别再催眠我了,禁咒女王!
别再催眠我了,禁咒女王!
肖恩穿越了。但他遇到的人,却有点不对劲...【布兰迪夫人对你进行了催眠】【催眠抗性+5】【布兰迪夫人牵绊值突破5%,你拥有一次对牵绊对象进行催眠的机会】.....【米拉对你进行了时停】【时停抗性+5】【米拉老师牵绊值突破5%,你拥有一次对牵绊对象进行时停的机会】......“圣光!”黑暗精灵女王看到肖恩替队友施展圣光时,一脸惊愕:“你管这叫圣光?”“麻痹!”死灵骑士不可思议地看着自己,麻痹就麻痹
梦烛二更
甄嬛传:康禄海重生之我要当康妃
甄嬛传:康禄海重生之我要当康妃
关于甄嬛传:康禄海重生之我要当康妃:有人穿越、有人重生、有人要杀了朕!“紫禁城的风水养人,必不会让你玉减香消。”“这些年的情爱与时光究竟是错付了!!!”错了错了,本公公才是主角,承蒙上天垂怜,本公公重生了,这一世本公公要好好抱住甄嬛大腿,给她开上帝视角,成为苏妃之下的第一人——康妃!本公公死后可是看到了所有的事情,狗皇帝竟然下令杀了我,还丢到了乱葬岗,哼,本公公不敢惹你,我还躲不起了!这一世,我
紫一宸